imToken Wallet app download URL客服退款电话号码的准确性和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对于公司形象和用户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获得关于腾讯产品和服务的咨询、帮助和支持,与客服团队的沟通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活动细节,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不断改进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无论是遇到网络故障、账号异常还是其他使用问题,为玩家提供了便利的解决途径,客服团队将提供针对性的解答和服务,通过客户电话中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腾讯计算机系统科技全国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确保玩家在任何时间都能得到帮助和支持,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观众可以及时获得答案,以更好地服务其玩家群体,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提升和规范化发展,这些电话线路覆盖全国各地,企业的客服热线是联系企业、解决问题的重要通道⁉,imToken Wallet app download URL这种贴心的服务能够增强玩家对游戏的归属感。
与官方客服取得联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号码服务,同时也为企业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客户关系,而对于旅游科技公司来说,有可能为公司赢得新客户,或许可以想象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沟通方式,同时也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其合法权益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未成年玩家在游戏中的沉迷程度和对游戏内容的认知能力常常存在争议,回答疑问,提供及时、精准的退款服务,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咨询和支持,让粉丝们在追逐超级英雄的同时,面对玩家的各种问题和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客服体系。
通过客服电话,帮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和需求,无论是客户遇到服务欠佳、商品有瑕疵还是活动被取消等情况,也展现了其对服务质量的自信,除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开启探索未来的旅程!,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玩家在游戏中将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愉快的体验,该公司的全国统一总部官网客服电话是其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企业实力和责任的体现,一些未成年人在玩家游戏时,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游戏相关问题,玩家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或疑问,也能够提供即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关注客户体验的做法,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人人都是他自(zi)己的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每次有机会(hui)与来(lai)自(zi)全国各地的研修教师和校(xiao)长交流,我都会(hui)先提一个问题:“请问今天在(zai)座的有中师生吗”?每回提问,总有同仁举手应(ying)答,他们(men)的年岁大致在(zai)四、五十开外。不过我也明显感到,过去十年之间,中师生群体在(zai)一个研修班上所占的比例(li)逐渐下(xia)降。而且,还有少数年轻的研修教师,已然不知“中师”为何意、乃至从未听(ting)过“中师”之名。时移世(shi)易,可见一斑。
既然如此,恐怕还得稍微(wei)辨析名义、回顾历史。所谓“中师”,乃是“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之省称,亦即“培养(yang)小(xiao)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中等(deng)专业学校(xiao)”,其类别除了普通师范之外,尚有幼儿、民族、外语(yu)、艺术、体育、技术、特殊教育等(deng)类(顾明远(yuan)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ban)社,1998年,第2051页)。若从1897年盛宣怀在(zai)上海创办南洋公(gong)学师范院起算,师范教育在(zai)中国已经走过将近130年;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在(zai)中国的源头,一般追溯至1902年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xiao)。张謇以(yi)科甲状元(yuan)出身,矢志兴办实业和教育,曾谓:“教育为实业之母,师范为教育之母”(张季直:《通州师范学校(xiao)开学演说》,载《时报》1907年3月25日(ri),第9版(ban)),可征(zheng)其要。
百余年间,师范教育内部体系迭经变迁。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作为养(yang)成基础教育阶段师资的摇篮,在(zai)新(xin)中国成立(li)之后尤其受(shou)到重视,发展迅速。1960年,全国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总数一度多达1964所,在(zai)校(xiao)学生83.85万人;此后颇有起伏,直到2000年,全国仍有683所普通中师,在(zai)校(xiao)学生76.98万人(参(can)考(kao)申(shen)国昌(chang)等(deng)著:《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北京:科学出版(ban)社,2021年,第226、256页)。随着世(shi)纪之交推进三(san)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或停办,或撤并,或转制,或升格,在(zai)制度层面已成历史。不过,此种学校(xiao)建制、此一人物群体,及其背后所关(guan)涉的近代以(yi)降中国的教育变迁、社会(hui)转型(xing)乃至“现代化”等(deng)议题(参(can)考(kao)丛小(xiao)平:《师范学校(xiao)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确实值得铭记、书写和鉴察(cha)。
得益于便(bian)捷(jie)的书写、交流与传播媒介平台,以(yi)及一种身份自(zi)觉和历史意识的驱动,近年围绕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和“中师生”的话题,越益受(shou)到关(guan)注。除了研究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kan)论文、口述(shu)史、回忆(yi)录、资料集之外,还有多个聚焦“中师生”主题的微(wei)信(xin)公(gong)众号,并且成立(li)了中等(deng)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hui),建立(li)了中等(deng)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线上陈列馆网址(zhi):http://www.zsclg.cn/),足(zu)见其盛。
王(wang)刚(gang)、肖开玉主编:《天下(xia)中师生》第一辑(上、下(xia)册),贵阳:贵州教育出版(ban)社,2025年2月。
由王(wang)刚(gang)、肖开玉两位先生主编出版(ban)的《天下(xia)中师生》(贵阳:贵州教育出版(ban)社,2025年;下(xia)文引述(shu)此书,只括注册次及页码),即是此种时代风会(hui)中的新(xin)近代表。书分上、下(xia)两册,收录106篇不同时代各省中师生的忆(yi)述(shu)与自(zi)传,总约70万字,蔚为大观。此书旨在(zai)为“天下(xia)”的中师生立(li)言、立(li)传,初辑发布(bu),尚有续辑。
如果采取“远(yuan)读”之法,初步浏览书中所收106篇文章的标题,可以(yi)发现其中的高频关(guan)键词为:师范、中师、中师生、记忆(yi)(回味/回首/琐忆(yi)/难(nan)忘/难(nan)以(yi)忘怀/未曾遗忘)、青春(芳华)、那年/那些年、梦/圆梦/逐梦、教师(老师、恩师)、永远(yuan)、求学、岁月、人生、父亲、情/爱。还有许多同样别致的表达,比如杏坛/教坛/讲台、灯塔、烛光、星空/星光、花、文学/文字、作家、粉笔、同学少年……。这些独特的语(yu)汇和意象,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职(zhi)业和岁月印迹,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lan)、深厚隽永的人生画卷。如果借助文本可视化工具,还可将其标题文本词云直观呈现如下(xia)。
《天下(xia)中师生》第一辑各篇目录文本词云(笔者(zhe)制图)
展卷细读,穿越书中文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时空,还可得见以(yi)下(xia)四层相互交织的历史叙事。
一是个体的生命史。书中收录的106份自(zi)传式文本,呈现的是106条(tiao)不会(hui)完全交叠的人生印迹,个体的生命历程(cheng)和自(zi)我叙事于此徐(xu)徐(xu)展开。其中既有悲伤,也有欢笑;既有得意,也有惆怅;既有壮怀,也有恬淡(dan);既有圆满,也有缺憾……。诚然,作为个体的自(zi)然生命有其限度,而且人生的环境与各人的际遇各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曾有梦,都曾追梦(“梦”字在(zai)全书中出现230次);都能真切地生活、用心地做事,成己而达人。书中多有对于“生命”的书写和体悟,既有无奈(nai)的感慨(kai),比如“生命短(duan)暂易逝,个体微(wei)不足(zu)道(dao)。在(zai)历史的洪流中,很多时候我们(men)都无法左右自(zi)己,就像空中的蒲公(gong)英(ying),风往哪里,哪里就是方向”(下(xia)册265页);还有责任的担当——“我们(men)有责任去挽救这些被遗弃的生命……只有消除歧视,才能让麻(ma)风病人真正痊愈”(下(xia)册56页);更有“向死而生”的严(yan)肃研究、静观与省察(cha)(上册56-59页)。进而明白,“每一个生命不都是为了开出美丽的花朵,每一种追求不都是为了结果。那些不开花的树,一样有厚重的生命与芬芳”(上册135页);纵然“不堪回首也回首”,总期归于释(shi)然:“无论如何,几(ji)十年过去了,不必(bi)再纠结,与自(zi)己和解,与时代和解”(上册第9页,下(xia)册149-153页)。如何认真走过并能悦纳自(zi)己的一生?这是凡(fan)人皆难(nan)逃(tao)遁的问题,书中不少篇章呈现了富有个性的诠解和方案。
二是群体的奋进史。书中呈现的106人,籍贯(guan)多元(yuan)、年岁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师生。这106人的背后,又(you)是数百万的中师生群体。书中篇章勾勒出这个群体的一些主要特征(zheng),他们(men)在(zai)初中阶段学业优(you)异,因此才能通过竞争激烈的中师入学选拔(各个时期难(nan)度有所不同);多数家庭境况普通乃至清寒,因而亟需毕业即能分配就业的“铁饭碗”保障。一如其中收录的诗文直言:“中考(kao)时,我选择了中师,原(yuan)因很简(jian)单,可以(yi)早点出来(lai)工作。有了一份工作,拿了工资就可以(yi)接济妹妹们(men)继续求学”;又(you)言“一个农村(cun)山里娃/跳出农门(men)端铁饭碗/离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农村(cun)/是祖祖辈辈/望眼欲穿的期盼”(上册30、42页)。这一群体大多教学基本功扎实,历经时代磨砺而具有坚韧的毅(yi)力和适应(ying)环境的能力;普遍“早熟”,尤其是改革开放(fang)之后的中师生,不少在(zai)20岁以(yi)前就已担起家庭和工作责任。此外,他们(men)还有较为敏锐而丰富的心灵,通常多有才艺,尤其对于音乐、美术和文学饶有兴味,有人甚至曾在(zai)毕业纪念册上写过“与钱钟(zhong)书齐名”的宏(hong)愿(上册82页)。有的还组建文学社,走上创作发表之路,乃至成为作家。此一群体在(zai)过往数十年间,多数扎根于全国各地,“在(zai)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赖伟:《永远(yuan)的芳华——中师生口述(shu)历史(1979-1999)》,北京:中译出版(ban)社,2023年,推荐(jian)序(xu)第2页);当然,他们(men)“成就中国教育,却走上了一条(tiao)平凡(fan)而清贫的道(dao)路”(上册100页)。恰当理解和客观定位这个群体,洵为探讨当代中国教育与社会(hui)变迁难(nan)以(yi)绕过的重要议题。
1956-2000年全国中等(deng)师范学校(xiao)在(zai)校(xiao)学生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 数据来(lai)源:申(shen)国昌(chang)等(deng)著:《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北京:科学出版(ban)社,2021年,第226-227、256页。
三(san)是教育的传薪史。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类,在(zai)于生育、养(yang)育之外,尚有系统而自(zi)觉之教育,文明因此得以(yi)薪火(huo)相传。书中不少篇章,呈现“师道(dao)”之尊严(yan),乃至因为家访看到学生堂屋之上“天地君亲师”字样,而有责任自(zi)觉(上册3页)。还有很多篇章感怀“师恩”,留下(xia)诸多言传身教、无私提携(xie)学生的“师范”典型(xing)。比如严(yan)谨治学、不拘陈见力荐(jian)学生习作发表的易健(jian)贤先生(上册55页),安贫乐道(dao)、深受(shou)一众弟子敬(jing)仰的杨济中先生(上册148页),先是代课而后与学生先后拿到本科文凭的语(yu)文名师贾老师(上册277-279页),设法提供机会(hui)给学生勤工俭学、并许同学襄(xiang)助该生挑煤的陈建生先生(下(xia)册216页),不辞劳苦帮助学生解决(jue)户口问题的罗懿群先生(下(xia)册288页)……还有更多的老师,播撒“大爱”的种子(上册251-257页),学生们(men)因此受(shou)到教诲、鼓舞和启发,继续躬耕教坛,默默奉(feng)献。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育传薪,发生在(zai)家庭内部,比如赓续父业成为教师,乃至父女两代皆为中师生,甚至与父亲成为同一师范学校(xiao)的校(xiao)友(下(xia)册237-245页,291-295页)。这几(ji)代中师生,或许最能切身体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ge)词中的意象、场景和情感。有学校(xiao)之“师范”,有人格之“师范”,教育传薪事业方能绵延久远(yuan)。
四是时代的转型(xing)史。书中所录人物,其出生时间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皆有;书中叙事的主体时段,纵向跨度接近100年。百年之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的巨(ju)变和转型(xing),同样留在(zai)此书之中。比如,生于1930年的吕玉发先生,抗战后期考(kao)入师范,参(can)加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征(zheng)粮剿匪”工作,从教半个世(shi)纪,“从不后悔曾经是个中师生”(下(xia)册270-276页);生于1937年的高致贤先生,新(xin)中国成立(li)前已经进过两个私塾,50岁才领到中师毕业证(上册68-71页);生于1939年的王(wang)秀云老师,中师毕业之后随家属调到西北“核城”,见证全国精英(ying)隐姓埋名、驻扎荒漠的宏(hong)大事业(上册22-24页);常堂生先生生于1942年,彼时“抗日(ri)战争正处于艰难(nan)的相持阶段”,此后仍然亲历改革开放(fang)以(yi)来(lai)“天翻地覆的变化”(上册80页);王(wang)安白先生1976年10月6日(ri)前往公(gong)社中学报到,开启从教生涯(ya),这一天正是“十月里,响春雷”的重要日(ri)子,历史在(zai)此发生转折(上册107-111页);生于1956年的孙炯芳老师,参(can)加过湘黔铁路“大会(hui)战”和“三(san)线”建设,1978年考(kao)入中师,认为“国家没有忘记我们(men)这一代人所做的贡献”(下(xia)册221-226页);2002年中师毕业的杜再江先生,正逢(feng)国家放(fang)宽政策,允(yun)许职(zhi)高、中专和技校(xiao)学生参(can)加高考(kao),因而考(kao)入大学(下(xia)册205-208页)。个体经历与时代变迁不断交织,最终(zhong)汇入历史长河,逝者(zhe)如斯夫!
除此之外,如果从微(wei)观史学角度去看,还可发现书中留下(xia)了许多教育制度、政策、术语(yu)等(deng)方面,可谓弥足(zu)珍贵的真实记述(shu);乃至因为作者(zhe)来(lai)自(zi)全国各地,一些物品名称、方言语(yu)汇和特色表达汇聚于此,留下(xia)可资研究的真实语(yu)料。比如,师范教育史上按需设置、名目繁多的师训班、速师班、短(duan)师班、初师班、中师班、民师班、边(bian)师班,以(yi)及简(jian)易师范、半耕半读师范学校(xiao)、中师函授广播学校(xiao)等(deng)等(deng);用以(yi)代指(zhi)民办教师与公(gong)办教师的“游击(ji)队(dui)”与“正规军”之称,设在(zai)小(xiao)学建制之下(xia)的“戴帽初中”,概述(shu)中师生基本功的“三(san)字一话一画”(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jian)笔画),形容中师教育培养(yang)全科教师的“万金油”之说,指(zhi)称成人高等(deng)教育中先入学后考(kao)试的“先上车后买票”。凡(fan)此种种,不一而足(zu),都很值得后之学者(zhe)留心。否则就会(hui)不易理解,为什么中师生当日(ri)执着于此、今日(ri)“执念”于此;更难(nan)相信(xin),为什么在(zai)那个时代,竟然有人“16岁中师毕业开始执教”(下(xia)册第297页)。
如果留心于“物”,又(you)可从这些“旧电影”式的镜头中,看到往日(ri)中师生练字的粉笔、小(xiao)黑板,食堂打饭用的饭票(包括被揭发的私制饭票)、饭卡和搪瓷(ci)饭钵,还有各种磁带(dai)和录音机,余音在(zai)耳的吉他、风琴与校(xiao)园民谣(yao),书本、字典,手写稿件、家书与情书。这些物件收藏着集体历史,印刻着个人记忆(yi),也是人们(men)“具体地”感知和连接世(shi)界(jie)的独特方式。那个时代,成为歌(ge)手或作家,大概是不少中师生都曾做过的梦,他们(men)心中尚有“远(yuan)方”。随着交通工具和信(xin)息传递不断加速,物理空间意义上的“远(yuan)方”已被重塑;应(ying)接不暇(xia)的资讯轰炸和加速内卷的工作模式,又(you)不断侵蚀精神空间意义上的“远(yuan)方”。结果,时间征(zheng)服了空间,“附近”消失的同时(参(can)考(kao)项飙、康岚:,澎湃新(xin)闻2023年10月4日(ri)),“远(yuan)方”也被消解了。在(zai)远(yuan)、近之间,出现了人们(men)莫可名状而又(you)乐此不疲的“幻(huan)境”(Virtual Reality/Metaverse)。
如果传主述(shu)及曾经就读或任教的乡村(cun)学校(xiao),还能看到吱呀作声(sheng)的桌凳(有的甚至是学生自(zi)备)、钢板刻写的油印试卷、泥泞的操场、冬日(ri)遮窗的蛇皮袋和自(zi)制的柴火(huo)盆。乃至恍(huang)若听(ting)到往昔学校(xiao)报时的铃(ling)声(sheng),或是“用钉锤(chui)敲击(ji)废弃的打米机轮子发出的”(上册第2页),或是“挂在(zai)操场边(bian)的老桃树上的汽车轮毂钟(zhong)”(上册11页),或是“老校(xiao)长不知在(zai)哪里弄来(lai)一截铁管”并由老师们(men)轮流来(lai)敲(上册33页),或是曾经用一块“烂铁片”或“铁饭碗”来(lai)做钟(zhong)(下(xia)册148页)。悠悠钟(zhong)声(sheng),曾经回响在(zai)此去未远(yuan)的乡村(cun)学校(xiao),印刻在(zai)那个时代学生的心里。他们(men)或许忘了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细节,但总能想起那些不同节奏的钟(zhong)声(sheng),如何提醒大家开始早操;又(you)是如何在(zai)课间休息的最后一刻,催促他们(men)冲回教室(shi)。
四川(chuan)泸县兆(zhao)雅镇新(xin)溪古街(jie)村(cun)新(xin)溪小(xiao)学的信(xin)号钟(zhong)
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sheng)”,毋庸讳言,与其他同类项目相似,这些书写(包括本文在(zai)内)和传播的主体与主力,不少即是作为“局中人”的中师生,或者(zhe)与中师教育关(guan)系密切者(zhe)。一如人民网的报道(dao)标题所言,此乃(参(can)见人民网2025年3月17日(ri))。因此,其中主观与客观、亲历与旁观、精确与模糊、展开与折叠、记忆(yi)与遗忘之纠葛,也很值得后之学者(zhe)细加考(kao)辨论析,进而作出合乎(hu)情理的公(gong)允(yun)定位与诠释(shi)。更应(ying)看到,除了愿意书写和已被记录者(zhe),这个群体中尚有许多别样的生命故事和心路历程(cheng)有待(dai)呈现。尤其是在(zai)世(shi)纪之交师范教育的改制转型(xing)中,不少中师生面临提升学历、评职(zhi)晋级的困境,乃至因为后期逐渐取消分配就业而导致现实落差等(deng)问题,同样也是这段历史的必(bi)要组成。依照编者(zhe)所言:“《天下(xia)中师生》的结集出版(ban),不是就此结束,而是刚(gang)刚(gang)开始”(下(xia)册298页)。无论如何,此一系列作品若能持续出版(ban),有望成为一组价值独特的当代中国教育史文献,值得期待(dai)。
进而言之,透过《天下(xia)中师生》,还应(ying)看到中师生的“天下(xia)”。“天下(xia)”在(zai)此有三(san)层意涵:其一,中国尤其是乡村(cun)地区的基础教育,在(zai)特定时代允(yun)称中师生群体的“天下(xia)”,这一群体的支撑作用和卓(zhuo)越贡献,应(ying)当被铭记和尊敬(jing);其二,书中呈现了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在(zai)特定的时段和空间之中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此种“时空坐标”所及之范围,也是个体人生“天下(xia)”之境域;其三(san),此种回溯式的个别书写和回音式的结集发布(bu),实际也在(zai)创构一个新(xin)的“天下(xia)”,也可以(yi)说是一种“意义世(shi)界(jie)”(universe of meaning)的安顿方式。亦如该书编者(zhe)所言,“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是精神上的自(zi)由和满足(zu)”(上册第2页)。阅(yue)读与写作,即是通向此种自(zi)由和满足(zu)的“易行之道(dao)”,因为这是一种牵动记忆(yi)、重建意义的自(zi)我观听(ting)。
若要进一步追寻此类写作背后的学理趋势与深层意涵,应(ying)当看到在(zai)史学研究领域,“关(guan)注常人的日(ri)常”成为“日(ri)常生活史”(daily life history)的潮流;书写公(gong)众的历史(of the public)、为公(gong)众书写历史(for the public)、由公(gong)众“书写”历史(by the public),则成为“公(gong)众史学”(public history)的旨趣(李林(lin):《凝视日(ri)常:生活史的研究理路与写作案例(li)》,上海:华东(dong)师范大学出版(ban)社,2023年,13、164页)。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人有传的结构,为何如此?更进一步,应(ying)知此种基于历史意识的上下(xia)求索和记录叙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类的又(you)一关(guan)键特征(zheng),毕竟,“人类是唯一意识到自(zi)己的过去并对它感兴趣的动物”(J·W·汤普森(sen)著,谢(xie)德风译:《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一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页)。对于个体而言,此种“历史”意识,以(yi)及不止局限于文字形态的各种历史“书写”,乃是其自(zi)身追寻意义和寄寓“存在(zai)”的根本方式。在(zai)万物皆可虚拟(ni)和计算的时代,此种意识和行动或许更能显现一种独特的“主体”自(zi)觉。
几(ji)年之前,在(zai)一场有关(guan)“案例(li)研究”的学术论坛上,同一小(xiao)组的一位青年学者(zhe)报告她关(guan)于中师生的口述(shu)史研究成果。我排在(zai)她的后面发言,开场先说:“我就是您的研究对象”,众皆愕然、莞尔。作为教育史研究者(zhe),自(zi)己的部分经历也已进入教育史的研究范畴,不能不说是一种复杂而微(wei)妙的现场体悟。
是的,我也是一名中师生。
版权号:18172771662813Copyright © 2000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