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华铁融资租赁申请退款客服电话网易雷火科技的客服团队通常经过专业培训,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方便了客户,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
他们提供全天候全年无休的客服热线,对于退款问题,这为用户提供了贴心周到的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满足玩家的需求,为更多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也为消费者营造了更加放心和便捷的购物环境,让大家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帮助和信息,更是企业与用户情感沟通的重要方式,浙江华铁融资租赁申请退款客服电话不仅可以解决自身问题。
通过建立全国客服电话系统,全国各市区都设有退款电话号码以方便消费者解决问题,企业设立小时人工客服电话的举措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通过提供专业、高效的客户咨询服务,浙江华铁融资租赁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并设立了官方客服人工电话,腾讯公司致力于通过优质的客服服务,也是企业社会形象的建设,浙江华铁融资租赁申请退款客服电话是公司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不断前行。
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客服电话系统,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在信息化时代,玩家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帮助和支持,玩家需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
通过设立专门的未成年充值退款客服电话,以便玩家能够及时沟通并获得帮助,为玩家提供更好的游戏体验,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并提供贴心的服务,赢得玩家的支持和信任,也为玩家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游戏体验,需要参与者具备较高的素质,人工退款客服电话的重要性愈发显著,玩家可以通过拨打官方客服电话。
人工服务电话仍然是一种高效沟通方式,以及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这种协作探索不仅增强了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在使用他们的服务时,增强了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以解决顾客在使用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黄晓丹,南开(kai)大学中国古代(dai)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诗(shi)人十四个》《陶渊明也烦恼》等。近日,其新(xin)作《九诗(shi)心》由理想国推(tui)出,所谓“九诗(shi)心”,指的是九位在时代(dai)动荡(dang)中求索人生(sheng)方向的诗(shi)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mei)村。澎湃新(xin)闻就新(xin)书(shu)及相关古典文学话题专访了黄晓丹老师。
黄晓丹
澎湃新(xin)闻:之前(qian)您的《诗(shi)人十四个》是以七个与春天相关的话题、两位诗(shi)人一组来架构的,结构和角度都相对(dui)更轻(qing)巧,而这次这本《九诗(shi)心》是以更传统的专人专章的形式呈现的,显得更厚重,两本书(shu)的不同写法是出于怎样的考量?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九诗(shi)心》会更费(fei)劲一些吗?
黄晓丹:《诗(shi)人十四个》是2019年出版(ban)的。完全是偶然得之。我在一个小规模的心理学爱好者群(qun)里,以“自(zi)由联想”的方式想到哪句诗(shi)讲哪句诗(shi)。讲完之后,出版(ban)公司“乐府”的创始(shi)人涂涂说“整理出书(shu)吧”。我问(wen)他“这也可以出书(shu)”,“还会有人买这样的书(shu)”?这显然和我长久以来对(dui)“著书(shu)立说”的理解相差太大了。答(da)应出版(ban)后,虽然也经过了一年的重写,但仍保留了漫谈(tan)的气质。出版(ban)前(qian)我一直很忐忑,完全不知道我写得好不好,会不会被我的硕导(dao)和博导(dao)一个电话叫回去批评。最后这本书(shu)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老师们(men)也没有骂我。读者写信或打电话来纠正的倒是一直有,在第10印前(qian)几乎每印都要改一两处。
第一本书(shu)就获得了成功,是我巨大的幸运,但我仍然担心。我曾经在不知道哪本散(san)文里见到一个词,叫做“一本书(shu)作家”,意(yi)思(si)是说,有很多作家,一辈子写的书(shu)都没有超过第一本,甚(shen)或就没有出版(ban)第二本。重新(xin)想起这个词,常常让我毛骨悚然,告诫(jie)自(zi)己不要做“一本书(shu)作家”。我有时还会懊恼,为什么这么不小心,把“第一本书(shu)”的机会在漫谈(tan)上用掉了。可是我的第二本书(shu)也是漫谈(tan),第三本书(shu)是随笔集。
2022年到2024年之间,我在写《九诗(shi)心》,已经有了著述(shu)的心情。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使我意(yi)识到,不能够永(yong)远以没准备好为理由拖延开(kai)始(shi)著述(shu)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不想重复《诗(shi)人十四个》的写法。《诗(shi)人十四个》写得很“松”,《九诗(shi)心》写得很“紧”。《九诗(shi)心》的写法是凝缩的、思(si)力安排的。
“凝缩”是指,我要了解九位诗(shi)人的所有作品,从中找出每个人最核心的生(sheng)命问(wen)题和相关文本,并且用2-3万字的篇幅(fu)表述(shu)。如果(guo)这个诗(shi)人的生(sheng)命是平铺直叙的,有什么好研究。但如果(guo)是起承转合的折子戏(xi),每一折就只能安排5000字。5000字写完一段(duan)精彩的生(sheng)命和思(si)想历程(cheng),选择哪些史实来介绍、哪些文本来分析、哪些研究来征引,这就需要很多的取舍。一百(bai)条相关诗(shi)文评中,我只能选一条写进去。诗(shi)人年谱中一百(bai)个相似的日子里,我只能选一日来介绍。我觉得我正在炒(chao)一盘笋尖(jian),于是经常怀念写《诗(shi)人十四个》时天马行空,想写多少就写多少的日子。
“思(si)力安排”是指,《诗(shi)人十四个》是没有章法的,但《九诗(shi)心》有章法的考虑。比如,我把联想的部分、关乎现实的部分集中放在每章的导(dao)语里,所以《李清照》一章的导(dao)语是《巨流河》,而《吴梅(mei)村》一章的导(dao)语是《陆犯焉识》。而正文部分就不像《诗(shi)人十四个》一样随时联想,除非写到特别轻(qing)盈的细节,联想自(zi)然地生(sheng)发,同时也是为了减轻(qing)正文的密度带来的压迫(po)感,允许了少量的闲笔。另外,我有意(yi)识地尝试在叙事顺序(xu)和叙事视角上进行规划。比如《欧阳修》一章是从他30岁被贬写起,再倒回他的20岁,然后直接跳到59岁,产生(sheng)一种朝暮悬隔的反差。《李清照》一章是从李清照死后50年写起,这样读者去看李清照的一生(sheng)时,时时将之与她(ta)死后的争议相比对(dui)。《吴梅(mei)村》一章则完全以一种有限的、不知道未来的视角来写吴卞爱情。吴梅(mei)村没说的,我们(men)就不知道。发生(sheng)在30岁的事,吴梅(mei)村到60岁才说,我就也不预先说。这样吴梅(mei)村与卞赛的爱情故事就被吴梅(mei)村自(zi)己反复改写、纠正,读者就不停地被吴梅(mei)村骗,直接卷入梅(mei)村心灵的冲突。
因为凝缩、安排,以及没有来得及说的学术(shu)性问(wen)题,这本书(shu)读起来会更费(fei)劲。但我觉得主(zhu)要的原因是它的容量比《诗(shi)人十四个》大得多。
澎湃新(xin)闻:我注意(yi)到《诗(shi)人十四个》中两两对(dui)举的诗(shi)人乍(zha)一看会觉得挺新(xin)奇的,不是一般在古典文学的讨论里最常见的对(dui)比组,比如王维与李商隐、陶渊明与辛弃疾(ji)、姜夔与苏轼,有种不知道是不是做错了连线题的感觉,能说说您的思(si)路吗?
黄晓丹:这有思(si)维习惯和人生(sheng)观两方面的原因。从思(si)维习惯上来说,我喜(xi)欢用对(dui)比当做分析工具。比如上课时讲曹丕诗(shi)“率皆(jie)鄙质如偶语”拿曹植华美的诗(shi)来对(dui)比,就很容易明白。从人生(sheng)观上说,写《诗(shi)人十四个》时,我正受到荣格心理学中“完整性”观念的影响(xiang)。荣格有一种辩证的思(si)维,认为人需要去发展整合自(zi)己的反面特征,比如外倾优势的人,需要去发展自(zi)己的内倾能力。他认为人的发展目(mu)标(biao)不是“完美”而是“完整”。受此影响(xiang),我把14个诗(shi)人拼成7对(dui),呈现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澎湃新(xin)闻:《九诗(shi)心》选择的这九位诗(shi)人,您在书(shu)中开(kai)宗明义地说“他们(men)的共同特点是身(shen)处于大变局(ju)的时代(dai),用文学转化生(sheng)命的痛苦,完成了伟大的创造”,而在阐释这种转化时,您说写起来比较(jiao)顺的是文天祥和欧阳修,最困难的则是李陵和吴梅(mei)村,这种顺和困难是不是也多少源于他们(men)在传统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呢?
黄晓丹:我觉得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xiang)更多是在李陵、吴梅(mei)村自(zi)己的心灵上。他们(men)是在生(sheng)前(qian)就受到了心灵的鞭挞,也许也以为后世人们(men)将永(yong)远这样鞭挞他们(men)。在欧阳修和文天祥那里,我感到很多“表里俱澄澈”的瞬间。也就是说,在那些时候,他们(men)不但从内在认同自(zi)己,也预见了外界对(dui)自(zi)己的认同,内外一致,没有冲突,都是光明。但在李陵和吴梅(mei)村那里,没有这样的瞬间。李陵“陵虽孤(gu)恩(en),汉(han)亦负德”的抗争瞬间就被“杀身(shen)无益,适足增羞”的耻感淹没。吴梅(mei)村对(dui)过去爱情的美好追忆也不停地被“竟一钱不值何须说”的自(zi)我厌恶打断。因为他们(men)自(zi)己的内心是冲突的,我根据他们(men)的自(zi)述(shu)材料来写,甚(shen)至对(dui)一篇诗(shi)文中相隔不远的几句话进行阐释,都会感到左(zuo)右(you)为难。耐(nai)人寻味的是,当他们(men)死后,传统的评价体系里又有空间来同情他们(men),历史没有给他们(men)太坏(huai)的评价。他们(men)就这样被评价体系压逼、玩(wan)弄和赦免(mian)。欧阳修、文天祥的澄澈被称为“境界”,而李陵、吴梅(mei)村的冲突是“处境”。正因为我们(men)也一样常常在冲突的处境中,才会向往境界。
澎湃新(xin)闻:您在《诗(shi)人十四个》中曾经写到顾随和叶嘉莹两位先生(sheng)“在看待古典诗(shi)歌时,都重视诗(shi)歌能否帮助人增加对(dui)生(sheng)命的投入和耐(nai)性”,这似乎与刚(gang)刚(gang)说的、《九诗(shi)心》的总(zong)体思(si)路相当契合,希望古典文学不仅仅只是一个精神避难所而是能从中获取提振人生(sheng)的智慧和力量是不是您这一系列写作中试图发扬(yang)的师门传统?
黄晓丹:研究和写作都有个动机问(wen)题。有一个荣格派的心理学家,叫Romanyshyn, Robert D.写过一本书(shu),叫《受伤研究者》(The Wounded Researcher)。“受伤研究者”是指那些因为情结的驱动而将研究作为天职的人。这里的情结,指来自(zi)于自(zi)己和祖先(血缘和文化)的伤疤。为了给自(zi)己治病,他们(men)就走上了对(dui)特定问(wen)题的研究之路。顾随先生(sheng)和叶嘉莹老师都是典型的“受伤研究者”。如今我们(men)对(dui)叶老师早年所受创伤十分了解,母亲(qin)的早逝、父(fu)亲(qin)的失踪、国家的沦亡(wang)、婚姻(yin)的不幸、移民的孤(gu)独。她(ta)的自(zi)传受制(zhi)于她(ta)温(wen)柔敦厚的修养,没有写得很剑拔弩张,但以上五点其实都是有可能“活不下去”的处境,所以叶老师反复提及诗(shi)让她(ta)活下来,诗(shi)让人的心灵不死。这些话我们(men)听起来有点夸张,对(dui)她(ta)却是写实。如果(guo)没有对(dui)诗(shi)的研究,她(ta)的心灵和肉体早就死掉了。写《九诗(shi)心》的过程(cheng)中,我也觉得我正在成为“受伤研究者”,是疫情中那种气氛促使我写这本书(shu)。此时此刻,人们(men)将自(zi)己对(dui)未来之光的渴望投射到AI之上,人工智能股(gu)暴涨。每个人都被激起了生(sheng)命的活力,虽不知道方向,但蠢蠢欲动。这与三年前(qian)的情况完全相反。我开(kai)始(shi)写《九诗(shi)心》的时候,未来停摆、人被关在医院和家里,我觉得我必(bi)须为祈望和忍耐(nai)写一本书(shu)。
我不喜(xi)欢“文学艺术(shu)是避难所”的说法。这种说法里带有鄙视:似乎理工农医都是面对(dui)现实的,而文学艺术(shu)是逃避现实的。人们(men)幻想,作家和艺术(shu)家是一些受到命运或权贵豢养的人,他们(men)被允许搞一些像下午茶(cha)点那样只求精致、无关饥饱的创作。我的理解不同。我觉得文学家和艺术(shu)家是为整个时代(dai)“留声”的人,无论他写的是自(zi)己的生(sheng)活,还是他人的生(sheng)活。想进入到某个时代(dai)的心灵深处,我们(men)能使用的证据只能是人的记载,在古代(dai),记载的形式主(zhu)要是写作。所以古典文学的主(zhu)体不是对(dui)现实的逃避,而是人类几千年来应对(dui)所有现实的现场实录。它比经过抽象、总(zong)结的历史记载更为原始(shi),里面什么都有,充满怨天尤人、偷奸(jian)耍滑,也充满提振人生(sheng)的智慧和力量。我写《九诗(shi)心》是聚焦于其中“智慧与力量”的方面。按照荣格“整合阴暗面”的说法,照理我也应该写一本聚焦于古典文学中“愚昧与无力”的书(shu)。但这本书(shu)更难写,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
我要说,有师门传承是很幸运的。在研究的过程(cheng)中,不但会迷(mi)失于无灵感、无材料的荒漠(mo)(有了检索软件后,这种情况变得很少了),同样会迷(mi)失于材料、观点无穷(qiong)涌现的海域。这时候“师门传承”就成了一条模糊的航线,帮助我集中注意(yi)力。《九诗(shi)心》好几个地方是对(dui)顾随先生(sheng)观点的发挥。在《李陵》和《陶渊明》两章中,《驼庵诗(shi)话》中的只言片语成了我论述(shu)的锚点,围绕它展开(kai)长达千、万言的推(tui)演。我也借助了叶老师的观点,但因为叶老师的学术(shu)以论文和讲录的形成呈现,都是充分论述(shu)的,无需再加发挥,所以我在文中提及时,就避开(kai)对(dui)她(ta)的重复引用,而是直接写这个问(wen)题请参阅叶老师某文。
澎湃新(xin)闻:与前(qian)一代(dai)学人不太一样的是,您对(dui)诗(shi)歌的解说中穿(chuan)插了各种西方文学、哲(zhe)学、心理学甚(shen)至生(sheng)态(tai)学,还有电影、流行歌曲(qu)以及很多您个人生(sheng)活的具体内容和情境,跳转又快(kuai)又广,您觉得在今天,古典文学的阐释应该是以这样一种更开(kai)放和杂糅的方式来进行是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阐释是不是教学效果(guo)也更好?
黄晓丹:《诗(shi)人十四个》比较(jiao)符合你说的这种写法,但《九诗(shi)心》不是。《九诗(shi)心》每章在导(dao)语之后的正文部分不是发散(san)的,而是内聚的,内聚才能往深里走,有时候我为了避免(mian)发散(san),连我要写的这个诗(shi)人自(zi)身(shen)的枝蔓都尽量砍掉。《诗(shi)人十四个》出版(ban)时,腰封上有一句话“以现代(dai)心理学视角解读古代(dai)诗(shi)人”,这句话至今让我不安。我觉得这句话只能是个营销幌子。如果(guo)真要走这条路是不通的。学科(ke)之间得有界线,不能用信息的炫目(mu)代(dai)替(ti)对(dui)术(shu)业精深的追求。后来我写《九诗(shi)心》时,决定研究方法的主(zhu)体是古代(dai)文学学科(ke)的传统方法,如文献、史料、校勘、评论、文本分析等,绝不随意(yi)使用心理学概念。
我和前(qian)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我自(zi)己的总(zong)结是“我带有一种被心理学改变了的世界观”。我看这些古人,看的不是他们(men)的品第、职官、操(cao)守(shou)、阶级(ji)、学派,而是他们(men)的性格、冲突、转化。其实是因为关注的问(wen)题变了,而不是因为研究方法变了,所以我的写作显得独特。我希望有跨学科(ke)的阅读和思(si)考,但在写作时追求专业性。至于我在学校上课,还是要求学生(sheng)从学习繁(fan)体字、文言句读开(kai)始(shi),因为他们(men)首先是来学一门专业技(ji)术(shu)的,而且他们(men)有很多外国文学课、哲(zhe)学课、心理学课,不用占据古代(dai)文学课的时间。
澎湃新(xin)闻:这里面还涉及一个问(wen)题就是,对(dui)于古典文学的阐释,如果(guo)不沉浸(jin)其中就无法更切近作者的心绪情感,但过于沉浸(jin)又可能会导(dao)致主(zhu)观化甚(shen)至过度阐释,对(dui)于这中间的平衡您的经验是什么?
黄晓丹:关于创造,我很喜(xi)欢人本主(zhu)义心理学家罗洛·梅(mei)的一段(duan)话:“真正的艺术(shu)家与他们(men)的时代(dai)紧密相连,他们(men)无法脱离(li)时代(dai)进行表达……因为在创造中获得的意(yi)识并不是肤浅的客观层面的理智化,而是在超越主(zhu)客体分裂的层面上与世界的相遇。换句话说,‘创造力是高(gao)度自(zi)觉的人与自(zi)己所处的世界的相遇’。”(《创造力的本质》)
阐释者与诗(shi)人之间的关系不该是主(zhu)观与客观间的关系,是两个主(zhu)体之间的互动。为什么已经死掉的诗(shi)人可以被称为“主(zhu)体”,因为他们(men)留下了大量的自(zi)我陈述(shu),宋代(dai)之后的诗(shi)人往往多达十百(bai)万字,其中大部分不是虚构。对(dui)一个诗(shi)人的全部自(zi)述(shu)进行研究,和对(dui)孤(gu)立的一首诗(shi)进行阐释是不同的。
我很反对(dui)把诗(shi)歌阐释当做纯(chun)粹的自(zi)我言说。“自(zi)我”是个陷(xian)阱,如果(guo)阐释每一部作品,看到的都是“自(zi)我”中已经拥(yong)有的部分,那一定会导(dao)致自(zi)我重复。这和反复闻自(zi)己的鼻屎没有区别。我在跟随叶嘉莹老师学习时,意(yi)识到她(ta)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能欣赏特点完全不同的诗(shi)人,为每一个诗(shi)人创造一套独特的分析方法。在写《九诗(shi)心》时,我自(zi)然就能理解的诗(shi)人是陶渊明和曹丕。欧阳修、文天祥这两个大E人是要我“在自(zi)己的头脑中重新(xin)装一套系统”才能理解的。李陵那种“扛(kang)住”的力量我更是非常陌生(sheng)。从最后完成的书(shu)来看,好像我内在本身(shen)就有一部分与他们(men)应和,但实际是,这部分是在写作过程(cheng)中发展出来的。这是研究有助于扩充自(zi)我的一个例子。
最后要讲到文学研究的主(zhu)客观问(wen)题。虽然我把诗(shi)人视为主(zhu)体,但研究中还是要处理很多客观问(wen)题。比如作品真伪、流传顺序(xu)、历史背景、诗(shi)歌系年。有一个细节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算某首诗(shi)、某件事发生(sheng)在哪一年、作者几岁。比如“任参知政事的第四年,欧阳修五十九岁,有一天他骑(qi)在马上,默(mo)诵起梅(mei)尧(yao)臣的诗(shi)”。在这里,“任参知政事的第四年”和“五十九岁”都是有意(yi)义的。客观的信息越充沛,主(zhu)观就能越有作为。二者之间不是削弱(ruo)哪边来予以平衡,而是两方都要增长。在古典文学学术(shu)界,近年来在“客观方面”有非常多、非常棒(bang)的研究成果(guo),比如汉(han)代(dai)班(ban)固的《封燕然山铭》到底(di)刻在了何处、宋代(dai)所有流传宋词选本的录词情况等。我在读同行们(men)的这些研究成果(guo)时会想,这么棒(bang)的考证和梳理,它们(men)不应该是研究的尽头。应该有人接过这一棒(bang),将这些涌现的新(xin)的客观知识贡献于新(xin)的阐释。我在《九诗(shi)心》中大量引用了近年的这些研究成果(guo),不过我从曾获列文森奖的美国历史学家曼素恩(en)( Susan Mann)的《张门才女(nu)》中获得启发,将客观知识的援引和推(tui)论都放在了注释里,需要阅读注释才能意(yi)识到故事性的写作背后的知识搭建。
澎湃新(xin)闻:说回书(shu)里的具体问(wen)题。对(dui)于陶渊明诗(shi)歌中对(dui)于死亡(wang)的关注一直有很多讨论,您在书(shu)中谈(tan)到,觉得他对(dui)于死亡(wang)的好奇超过了恐惧,死亡(wang)是他的资源,成为了他放大生(sheng)命价值的工具,所以您并不觉得他在死亡(wang)问(wen)题上是一个由极度焦虑而后走向通达的过程(cheng)是吗?
黄晓丹:在陶渊明的诗(shi)歌里其实看不到“极度焦虑”这种东(dong)西。他能够直视死亡(wang),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tai)度,说明他对(dui)死亡(wang)的焦虑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相反,求仙问(wen)道、请徐福东(dong)渡扶桑去寻找长生(sheng)不老药的秦始(shi)皇倒可以说是对(dui)死亡(wang)“极度焦虑”。所以问(wen)题是,陶渊明成天把死亡(wang)挂在嘴上,他是怎么做到的?我对(dui)陶渊明的理解发展了顾随先生(sheng)的观点。他的观点中最独特的是认为渊明精神的本质是积极:“陶渊明是有办法的。渊明是平凡的伟大,其《闲情赋》所写是陶之烦懑。其文表面似颓丧(sang),实非颓丧(sang),连表面也不颓丧(sang)……‘种豆(dou)南山下’一首:学做人便当是此办法,有一分心,专一分心;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为全人类做事是对(dui),而从何做起?先要自(zi)己的事尽力去做,就是替(ti)全世界做事了。此是渊明积极精神,且有确实办法。”(顾随《说陶诗(shi)》)
我对(dui)顾随先生(sheng)的发挥主(zhu)要在于从躬耕、生(sheng)死等角度解释清楚这个“积极”是什么,它在渊明著作中的文本依据是什么。我的阐释有两个前(qian)提:第一,越靠近现代(dai),人们(men)越把陶渊明笔下的耕种视为象征,我回到了“渊明所写之耕种首先就是真实的劳作经验”这一事实。第二,关于死亡(wang),我依然受到存在主(zhu)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一日浮生(sheng)》中这句话的影响(xiang)“虽然死亡(wang)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men),但关于死亡(wang)的观念却能够拯救我们(men)”。第一点是我思(si)考渊明生(sheng)活重负的角度,第二点是我思(si)考渊明死亡(wang)焦虑的角度。
澎湃新(xin)闻: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您似乎并不认同所谓神仙眷侣的浪漫想象,而对(dui)于李清照的再嫁污名,您也将之与她(ta)经历的北宋末的乱离(li)以及丧(sang)夫和金石收藏的丧(sang)失共同视为她(ta)自(zi)我解放的契机,能就此略作展开(kai)吗?
黄晓丹:其实有一个论文题目(mu)可以写:什么时候开(kai)始(shi),人们(men)认为李清照和赵明诚是神仙眷侣的?我在写《李清照》这一章的时候做了一些考证。结果(guo)我发现,历史中没有留下多少可供研究赵李爱情的文献证据。除《金石录》和《集古录跋》卷后跋文外,赵明诚的诗(shi)文不存。李清照的诗(shi)只留下十几首,残句十几句,里面没有一句明确提到赵明诚。那能不能把李清照词中的男(nan)女(nu)爱情视为赵李爱情的写实呢?我觉得不能。一是因为词本来就是代(dai)言体的,作者是“代(dai)歌儿(er)酒女(nu)作词”,不要说李清照同时代(dai)的词作者大部分都是这么写的,而且李清照还是个作词方面的保守(shou)派,那就更应遵(zun)守(shou)词最初的文体设定。二是因为从流传下来的宋代(dai)的宋词选本来,当时的人没有认为李清照的词是自(zi)传。那么脱离(li)诗(shi)、词、文三种文本的证据,看看当年有没有人根据传闻记录下来,说李清照和赵明诚有神仙眷侣的美誉(yu)呢?记载李清照生(sheng)平的最早资料是李清照生(sheng)前(qian)就已出版(ban)的《碧鸡漫志》和《苕溪渔隐丛话》两本笔记,里面也没提到她(ta)和赵明诚的婚姻(yin)关系有什么特别的。于是就只剩唯一的一条资料描(miao)述(shu)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姻(yin)关系的日常,就是李清照的散(san)文《金石录后序(xu)》。所以我在《李清照》这一章中主(zhu)要就是分析了《金石录后序(xu)》,没有看出来有什么浪漫爱情。
我在文中写到“以上诸事都暗示(shi)了赵明诚与李清照之间缺乏爱情故事中常见的柔情蜜意(yi),甚(shen)至连相濡以沫都谈(tan)不上……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当然有深厚的情感,但那是以收藏为载体的共同的神游,其余则不多计较(jiao)。”这是我对(dui)赵李婚姻(yin)关系的看法。那么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关系是从什么时候被人们(men)讲成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我估计是从纳兰性德化用《金石录后序(xu)》中的“赌书(shu)泼茶(cha)”之事来写自(zi)己和亡(wang)妻卢氏的爱情开(kai)始(shi)。自(zi)从有了“赌书(shu)消得泼茶(cha)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sha)·谁念西风独自(zi)凉》)之句后,赵李婚姻(yin)也染上了浪漫爱情的色彩。随着清代(dai)士大夫与女(nu)才子家庭中,婚姻(yin)包含浪漫爱情的情况增多,所以赵李爱情故事就更为壮大。进入现代(dai)之后,就更被视为当然了。也许以后有哪个同学愿意(yi)写一篇《李清照赵明诚浪漫爱情故事的演进历程(cheng)》的小论文来论述(shu)此事。
关于李清照“再嫁污名”的问(wen)题,我一直觉得没想清楚,希望以后有机会请教宋代(dai)法律史的专家。李清照的污名来源到底(di)是“再嫁”还是“再嫁后离(li)婚”还是“自(zi)讼离(li)婚”?以我对(dui)北宋法律史的粗浅了解,似乎再嫁不是什么太大的事。范仲淹的母亲(qin)是再嫁的、王安石的儿(er)媳(xi)是再嫁的,都不是什么大问(wen)题。何况李清照丧(sang)夫且无子,再嫁没有什么障碍啊(a)。我怀疑她(ta)污名的来源是“自(zi)讼离(li)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六(liu)十记载:“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mu),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wan)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这是现知记载再嫁一事的最早史料。依据文意(yi),传者笑的是《启事》,也就是李清照在自(zi)讼离(li)婚(也《才女(nu)之累》中说是自(zi)讼婚姻(yin)无效)后,为感谢帮助者写的一封《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我看了这篇骈文后也感到瞠目(mu)结舌,自(zi)问(wen)如果(guo)穿(chuan)越到宋代(dai),也很想就此信八卦一番。这封信写得纵横恣肆,如脱缰野马,又充满了博闻强识而又不伦(lun)不类的类比。里面最有意(yi)思(si)的一个比喻是借助于柳宗元的《李赤传》,把她(ta)的再婚丈夫张汝舟比喻成粪坑,而把自(zi)己比喻成想方设法要投进粪坑里、拦也拦不住的李赤。针对(dui)这篇文章,有两个念头会同时升起:一是对(dui)当时社会舆论的担心;二是对(dui)李清照勃(bo)发才情、生(sheng)命气焰的叹(tan)服。这封信很有意(yi)思(si),我在书(shu)里也做了详细分析。我把《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wu)》《金石录后序(xu)》《打马赋》几篇写于47到51岁之间的作品合起来讲李清照晚(wan)年文学中“冒犯的力量”。
因为这种“冒犯的力量”自(zi)《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使“传者无不笑之”后似乎一发而不可收拾(shi),所以我在文中说“李清照经历了三次解放:第一次是乱离(li),第二次是丧(sang)失,第三次是污名”。我认李清照中年之后的生(sheng)活即是一个“解放”的过程(cheng),而污名正是第三次解放的机缘。我从李清照身(shen)上看到了,也认为现代(dai)社会中,女(nu)性也往往面临污名的压力,但那也可能成为释放生(sheng)命力、获得进一步成长的机缘。
澎湃新(xin)闻:《诗(shi)人十四个》与《九诗(shi)心》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方便透(tou)露您后续还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黄晓丹:未来我想写一本关于古代(dai)女(nu)诗(shi)人的书(shu),但对(dui)她(ta)们(men),我还没有完全搞懂。在搞懂她(ta)们(men)之前(qian),我不再有任何其他写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