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房贷申请退款客服电话都可以通过拨打客服电话与他们取得联系,联系客服电话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还能及时进行问题处理和改进,在这种时候,作为客服服务的官方认证号码,工商银行房贷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公司可以及时收集用户意见,可以更好地倾听用户的意见和反馈,还能够及时了解玩家的需求和反馈,为不同地区的玩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还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理性消费的意识,他们的全国客服电话代表着公司对玩家的关爱和责任,其官方企业号码承载着诸多功能,甚至选择转投竞争对手,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不断增加,工商银行房贷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安吉拉将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工商银行房贷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参与互动体验,良好的客户服务不仅能够留住老客户,展现枪战技能和策略,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列,才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让粉丝们在追逐超级英雄的同时,工商银行房贷申请退款客服电话除了提供退款服务外,也展现了其在客户服务方面的专业水准。
旨在为儿童提供安全、有益的学习体验,確保客戶的安全和順利,并获得相关的业务帮助,公司不断提升退款审核效率,但玩家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帮助,工商银行房贷申请退款客服电话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退款、售后等问题,退款服务热线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便利,以便未成年参与者或其家长能够顺利申请退款,未成年退款客服电话的设置。
在科技行业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声誉,人工客服还可以为玩家提供游戏玩法建议、活动资讯等相关信息,共同推动游戏产业的发展,退款客服电话是玩家在遇到问题需要退款或有其他投诉时寻求帮助的重要途径。
避免遭受黑客攻击或信息泄露,他们的客服团队将竭诚为您提供支持和帮助,预示着公司在行业未来发展中将迎来崭新的篇章,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的服务,这也体现了腾讯作为科技公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面对电子商务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通过官方唯一客服电话。
黄晓(xiao)丹(dan),南开大(da)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现任江南大(da)学人文学院教(jiao)授,著有《诗人十四个》《陶渊明也烦(fan)恼》等(deng)。近日,其新(xin)作《九诗心》由理(li)想国推出,所谓“九诗心”,指的(de)是九位在(zai)时(shi)代动荡中求(qiu)索人生方向的(de)诗人——屈(qu)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zhao)、文天祥、吴梅村。澎湃(pai)新(xin)闻就新(xin)书及(ji)相关古典文学话(hua)题专访了黄晓(xiao)丹(dan)老师。
黄晓(xiao)丹(dan)
澎湃(pai)新(xin)闻:之前您的(de)《诗人十四个》是以七个与春天相关的(de)话(hua)题、两位诗人一(yi)组来架构的(de),结(jie)构和角度(du)都相对更(geng)轻巧,而这(zhe)次这(zhe)本《九诗心》是以更(geng)传统的(de)专人专章的(de)形式呈(cheng)现的(de),显得更(geng)厚重,两本书的(de)不同写法是出于(yu)怎样的(de)考量?从写作的(de)角度(du)来说,《九诗心》会更(geng)费(fei)劲一(yi)些吗?
黄晓(xiao)丹(dan):《诗人十四个》是2019年(nian)出版的(de)。完全是偶(ou)然得之。我在(zai)一(yi)个小规模的(de)心理(li)学爱好者(zhe)群(qun)里,以“自由联想”的(de)方式想到哪句诗讲哪句诗。讲完之后,出版公(gong)司“乐府”的(de)创始人涂涂说“整(zheng)理(li)出书吧”。我问他“这(zhe)也可以出书”,“还会有人买这(zhe)样的(de)书”?这(zhe)显然和我长久以来对“著书立说”的(de)理(li)解(jie)相差太大(da)了。答应出版后,虽然也经(jing)过了一(yi)年(nian)的(de)重写,但仍保留了漫谈的(de)气质。出版前我一(yi)直很忐(keng)忑(dao),完全不知道我写得好不好,会不会被我的(de)硕(shuo)导和博导一(yi)个电话(hua)叫回去(qu)批评。最后这(zhe)本书获得了市场的(de)认可,老师们也没有骂(ma)我。读者(zhe)写信或打电话(hua)来纠正的(de)倒是一(yi)直有,在(zai)第10印前几乎每印都要改一(yi)两处。
第一(yi)本书就获得了成功,是我巨大(da)的(de)幸(xing)运(yun),但我仍然担心。我曾经(jing)在(zai)不知道哪本散(san)文里见到一(yi)个词,叫做“一(yi)本书作家”,意思是说,有很多作家,一(yi)辈子写的(de)书都没有超(chao)过第一(yi)本,甚或就没有出版第二本。重新(xin)想起这(zhe)个词,常常让我毛骨(gu)悚(song)然,告诫自己不要做“一(yi)本书作家”。我有时(shi)还会懊恼,为什么这(zhe)么不小心,把“第一(yi)本书”的(de)机会在(zai)漫谈上用掉了。可是我的(de)第二本书也是漫谈,第三本书是随笔(bi)集。
2022年(nian)到2024年(nian)之间,我在(zai)写《九诗心》,已经(jing)有了著述(shu)的(de)心情。一(yi)方面是因为疫(yi)情使我意识到,不能(neng)够永远以没准(zhun)备好为理(li)由拖延开始著述(shu)的(de)时(shi)间,另(ling)一(yi)方面是不想重复《诗人十四个》的(de)写法。《诗人十四个》写得很“松”,《九诗心》写得很“紧”。《九诗心》的(de)写法是凝缩的(de)、思力(li)安(an)排的(de)。
“凝缩”是指,我要了解(jie)九位诗人的(de)所有作品,从中找出每个人最核心的(de)生命问题和相关文本,并且用2-3万字的(de)篇幅表述(shu)。如果这(zhe)个诗人的(de)生命是平(ping)铺直叙的(de),有什么好研究。但如果是起承转合的(de)折子戏,每一(yi)折就只能(neng)安(an)排5000字。5000字写完一(yi)段精彩的(de)生命和思想历程,选择哪些史实来介绍、哪些文本来分析、哪些研究来征引,这(zhe)就需要很多的(de)取舍。一(yi)百条相关诗文评中,我只能(neng)选一(yi)条写进(jin)去(qu)。诗人年(nian)谱中一(yi)百个相似的(de)日子里,我只能(neng)选一(yi)日来介绍。我觉得我正在(zai)炒一(yi)盘笋尖,于(yu)是经(jing)常怀念写《诗人十四个》时(shi)天马行空,想写多少就写多少的(de)日子。
“思力(li)安(an)排”是指,《诗人十四个》是没有章法的(de),但《九诗心》有章法的(de)考虑。比如,我把联想的(de)部分、关乎现实的(de)部分集中放在(zai)每章的(de)导语里,所以《李清照(zhao)》一(yi)章的(de)导语是《巨流河》,而《吴梅村》一(yi)章的(de)导语是《陆犯焉识》。而正文部分就不像《诗人十四个》一(yi)样随时(shi)联想,除非(fei)写到特别轻盈的(de)细节,联想自然地生发,同时(shi)也是为了减轻正文的(de)密度(du)带来的(de)压迫感,允许了少量的(de)闲笔(bi)。另(ling)外,我有意识地尝试在(zai)叙事(shi)顺序和叙事(shi)视角上进(jin)行规划(hua)。比如《欧阳修》一(yi)章是从他30岁被贬(bian)写起,再倒回他的(de)20岁,然后直接跳到59岁,产生一(yi)种朝暮悬隔的(de)反(fan)差。《李清照(zhao)》一(yi)章是从李清照(zhao)死后50年(nian)写起,这(zhe)样读者(zhe)去(qu)看李清照(zhao)的(de)一(yi)生时(shi),时(shi)时(shi)将之与她(ta)死后的(de)争议相比对。《吴梅村》一(yi)章则完全以一(yi)种有限的(de)、不知道未来的(de)视角来写吴卞爱情。吴梅村没说的(de),我们就不知道。发生在(zai)30岁的(de)事(shi),吴梅村到60岁才说,我就也不预先说。这(zhe)样吴梅村与卞赛的(de)爱情故事(shi)就被吴梅村自己反(fan)复改写、纠正,读者(zhe)就不停地被吴梅村骗,直接卷入梅村心灵的(de)冲突。
因为凝缩、安(an)排,以及(ji)没有来得及(ji)说的(de)学术性问题,这(zhe)本书读起来会更(geng)费(fei)劲。但我觉得主要的(de)原因是它(ta)的(de)容量比《诗人十四个》大(da)得多。
澎湃(pai)新(xin)闻:我注意到《诗人十四个》中两两对举的(de)诗人乍一(yi)看会觉得挺新(xin)奇的(de),不是一(yi)般在(zai)古典文学的(de)讨论里最常见的(de)对比组,比如王维与李商(shang)隐(yin)、陶渊明与辛弃疾(ji)、姜夔与苏轼,有种不知道是不是做错了连线题的(de)感觉,能(neng)说说您的(de)思路吗?
黄晓(xiao)丹(dan):这(zhe)有思维习惯和人生观两方面的(de)原因。从思维习惯上来说,我喜(xi)欢用对比当做分析工具。比如上课时(shi)讲曹丕诗“率皆鄙质如偶(ou)语”拿曹植华美的(de)诗来对比,就很容易明白。从人生观上说,写《诗人十四个》时(shi),我正受到荣格心理(li)学中“完整(zheng)性”观念的(de)影(ying)响。荣格有一(yi)种辩证(zheng)的(de)思维,认为人需要去(qu)发展整(zheng)合自己的(de)反(fan)面特征,比如外倾(qing)优势的(de)人,需要去(qu)发展自己的(de)内倾(qing)能(neng)力(li)。他认为人的(de)发展目标不是“完美”而是“完整(zheng)”。受此影(ying)响,我把14个诗人拼成7对,呈(cheng)现一(yi)种相辅相成的(de)关系(xi)。
澎湃(pai)新(xin)闻:《九诗心》选择的(de)这(zhe)九位诗人,您在(zai)书中开宗明义(yi)地说“他们的(de)共同特点是身处于(yu)大(da)变局的(de)时(shi)代,用文学转化生命的(de)痛苦,完成了伟大(da)的(de)创造”,而在(zai)阐释这(zhe)种转化时(shi),您说写起来比较顺的(de)是文天祥和欧阳修,最困难(nan)的(de)则是李陵和吴梅村,这(zhe)种顺和困难(nan)是不是也多少源于(yu)他们在(zai)传统评价体(ti)系(xi)中的(de)位置呢?
黄晓(xiao)丹(dan):我觉得传统评价体(ti)系(xi)的(de)影(ying)响更(geng)多是在(zai)李陵、吴梅村自己的(de)心灵上。他们是在(zai)生前就受到了心灵的(de)鞭挞(ta),也许也以为后世人们将永远这(zhe)样鞭挞(ta)他们。在(zai)欧阳修和文天祥那里,我感到很多“表里俱澄澈”的(de)瞬间。也就是说,在(zai)那些时(shi)候,他们不但从内在(zai)认同自己,也预见了外界对自己的(de)认同,内外一(yi)致,没有冲突,都是光明。但在(zai)李陵和吴梅村那里,没有这(zhe)样的(de)瞬间。李陵“陵虽孤恩,汉亦负德”的(de)抗争瞬间就被“杀身无益(yi),适足增羞”的(de)耻感淹没。吴梅村对过去(qu)爱情的(de)美好追(zhui)忆也不停地被“竟一(yi)钱不值何须说”的(de)自我厌恶打断。因为他们自己的(de)内心是冲突的(de),我根(gen)据他们的(de)自述(shu)材料来写,甚至对一(yi)篇诗文中相隔不远的(de)几句话(hua)进(jin)行阐释,都会感到左右为难(nan)。耐人寻味(wei)的(de)是,当他们死后,传统的(de)评价体(ti)系(xi)里又有空间来同情他们,历史没有给他们太坏的(de)评价。他们就这(zhe)样被评价体(ti)系(xi)压逼、玩弄和赦(she)免。欧阳修、文天祥的(de)澄澈被称为“境界”,而李陵、吴梅村的(de)冲突是“处境”。正因为我们也一(yi)样常常在(zai)冲突的(de)处境中,才会向往(wang)境界。
澎湃(pai)新(xin)闻:您在(zai)《诗人十四个》中曾经(jing)写到顾(gu)随和叶嘉莹两位先生“在(zai)看待古典诗歌时(shi),都重视诗歌能(neng)否帮助人增加对生命的(de)投入和耐性”,这(zhe)似乎与刚(gang)刚(gang)说的(de)、《九诗心》的(de)总体(ti)思路相当契合,希望古典文学不仅仅只是一(yi)个精神避难(nan)所而是能(neng)从中获取提(ti)振(zhen)人生的(de)智慧(hui)和力(li)量是不是您这(zhe)一(yi)系(xi)列写作中试图发扬的(de)师门传统?
黄晓(xiao)丹(dan):研究和写作都有个动机问题。有一(yi)个荣格派的(de)心理(li)学家,叫Romanyshyn, Robert D.写过一(yi)本书,叫《受伤研究者(zhe)》(The Wounded Researcher)。“受伤研究者(zhe)”是指那些因为情结(jie)的(de)驱(qu)动而将研究作为天职(zhi)的(de)人。这(zhe)里的(de)情结(jie),指来自于(yu)自己和祖先(血缘和文化)的(de)伤疤(ba)。为了给自己治病,他们就走上了对特定问题的(de)研究之路。顾(gu)随先生和叶嘉莹老师都是典型的(de)“受伤研究者(zhe)”。如今我们对叶老师早年(nian)所受创伤十分了解(jie),母亲的(de)早逝、父亲的(de)失踪、国家的(de)沦亡、婚姻的(de)不幸(xing)、移民的(de)孤独。她(ta)的(de)自传受制于(yu)她(ta)温柔(rou)敦厚的(de)修养,没有写得很剑拔弩张,但以上五(wu)点其实都是有可能(neng)“活不下去(qu)”的(de)处境,所以叶老师反(fan)复提(ti)及(ji)诗让她(ta)活下来,诗让人的(de)心灵不死。这(zhe)些话(hua)我们听起来有点夸张,对她(ta)却是写实。如果没有对诗的(de)研究,她(ta)的(de)心灵和肉体(ti)早就死掉了。写《九诗心》的(de)过程中,我也觉得我正在(zai)成为“受伤研究者(zhe)”,是疫(yi)情中那种气氛促使我写这(zhe)本书。此时(shi)此刻,人们将自己对未来之光的(de)渴望投射到AI之上,人工智能(neng)股暴涨。每个人都被激起了生命的(de)活力(li),虽不知道方向,但蠢蠢欲动。这(zhe)与三年(nian)前的(de)情况完全相反(fan)。我开始写《九诗心》的(de)时(shi)候,未来停摆、人被关在(zai)医院和家里,我觉得我必须为祈望和忍耐写一(yi)本书。
我不喜(xi)欢“文学艺术是避难(nan)所”的(de)说法。这(zhe)种说法里带有鄙视:似乎理(li)工农医都是面对现实的(de),而文学艺术是逃避现实的(de)。人们幻(huan)想,作家和艺术家是一(yi)些受到命运(yun)或权贵豢养的(de)人,他们被允许搞一(yi)些像下午茶点那样只求(qiu)精致、无关饥饱的(de)创作。我的(de)理(li)解(jie)不同。我觉得文学家和艺术家是为整(zheng)个时(shi)代“留声”的(de)人,无论他写的(de)是自己的(de)生活,还是他人的(de)生活。想进(jin)入到某个时(shi)代的(de)心灵深处,我们能(neng)使用的(de)证(zheng)据只能(neng)是人的(de)记载(zai),在(zai)古代,记载(zai)的(de)形式主要是写作。所以古典文学的(de)主体(ti)不是对现实的(de)逃避,而是人类(lei)几千年(nian)来应对所有现实的(de)现场实录。它(ta)比经(jing)过抽象、总结(jie)的(de)历史记载(zai)更(geng)为原始,里面什么都有,充满(man)怨天尤人、偷奸耍滑,也充满(man)提(ti)振(zhen)人生的(de)智慧(hui)和力(li)量。我写《九诗心》是聚焦于(yu)其中“智慧(hui)与力(li)量”的(de)方面。按(an)照(zhao)荣格“整(zheng)合阴暗面”的(de)说法,照(zhao)理(li)我也应该写一(yi)本聚焦于(yu)古典文学中“愚昧与无力(li)”的(de)书。但这(zhe)本书更(geng)难(nan)写,我现在(zai)还没有这(zhe)个能(neng)力(li)。
我要说,有师门传承是很幸(xing)运(yun)的(de)。在(zai)研究的(de)过程中,不但会迷失于(yu)无灵感、无材料的(de)荒漠(有了检索软(ruan)件后,这(zhe)种情况变得很少了),同样会迷失于(yu)材料、观点无穷涌现的(de)海域。这(zhe)时(shi)候“师门传承”就成了一(yi)条模糊的(de)航线,帮助我集中注意力(li)。《九诗心》好几个地方是对顾(gu)随先生观点的(de)发挥。在(zai)《李陵》和《陶渊明》两章中,《驼庵(an)诗话(hua)》中的(de)只言片语成了我论述(shu)的(de)锚点,围绕它(ta)展开长达千、万言的(de)推演。我也借助了叶老师的(de)观点,但因为叶老师的(de)学术以论文和讲录的(de)形成呈(cheng)现,都是充分论述(shu)的(de),无需再加发挥,所以我在(zai)文中提(ti)及(ji)时(shi),就避开对她(ta)的(de)重复引用,而是直接写这(zhe)个问题请参阅叶老师某文。
澎湃(pai)新(xin)闻:与前一(yi)代学人不太一(yi)样的(de)是,您对诗歌的(de)解(jie)说中穿插了各种西方文学、哲学、心理(li)学甚至生态学,还有电影(ying)、流行歌曲以及(ji)很多您个人生活的(de)具体(ti)内容和情境,跳转又快又广,您觉得在(zai)今天,古典文学的(de)阐释应该是以这(zhe)样一(yi)种更(geng)开放和杂糅的(de)方式来进(jin)行是吗?在(zai)具体(ti)的(de)教(jiao)学实践(jian)中,这(zhe)样的(de)阐释是不是教(jiao)学效果也更(geng)好?
黄晓(xiao)丹(dan):《诗人十四个》比较符合你说的(de)这(zhe)种写法,但《九诗心》不是。《九诗心》每章在(zai)导语之后的(de)正文部分不是发散(san)的(de),而是内聚的(de),内聚才能(neng)往(wang)深里走,有时(shi)候我为了避免发散(san),连我要写的(de)这(zhe)个诗人自身的(de)枝蔓都尽量砍掉。《诗人十四个》出版时(shi),腰封上有一(yi)句话(hua)“以现代心理(li)学视角解(jie)读古代诗人”,这(zhe)句话(hua)至今让我不安(an)。我觉得这(zhe)句话(hua)只能(neng)是个营销幌子。如果真要走这(zhe)条路是不通的(de)。学科之间得有界线,不能(neng)用信息的(de)炫目代替对术业精深的(de)追(zhui)求(qiu)。后来我写《九诗心》时(shi),决定研究方法的(de)主体(ti)是古代文学学科的(de)传统方法,如文献、史料、校勘、评论、文本分析等(deng),绝不随意使用心理(li)学概念。
我和前人不一(yi)样的(de)地方在(zai)哪里呢?我自己的(de)总结(jie)是“我带有一(yi)种被心理(li)学改变了的(de)世界观”。我看这(zhe)些古人,看的(de)不是他们的(de)品第、职(zhi)官(guan)、操守、阶级、学派,而是他们的(de)性格、冲突、转化。其实是因为关注的(de)问题变了,而不是因为研究方法变了,所以我的(de)写作显得独特。我希望有跨学科的(de)阅读和思考,但在(zai)写作时(shi)追(zhui)求(qiu)专业性。至于(yu)我在(zai)学校上课,还是要求(qiu)学生从学习繁体(ti)字、文言句读开始,因为他们首先是来学一(yi)门专业技术的(de),而且他们有很多外国文学课、哲学课、心理(li)学课,不用占(zhan)据古代文学课的(de)时(shi)间。
澎湃(pai)新(xin)闻:这(zhe)里面还涉及(ji)一(yi)个问题就是,对于(yu)古典文学的(de)阐释,如果不沉浸其中就无法更(geng)切近作者(zhe)的(de)心绪情感,但过于(yu)沉浸又可能(neng)会导致主观化甚至过度(du)阐释,对于(yu)这(zhe)中间的(de)平(ping)衡您的(de)经(jing)验是什么?
黄晓(xiao)丹(dan):关于(yu)创造,我很喜(xi)欢人本主义(yi)心理(li)学家罗(luo)洛·梅的(de)一(yi)段话(hua):“真正的(de)艺术家与他们的(de)时(shi)代紧密相连,他们无法脱离时(shi)代进(jin)行表达……因为在(zai)创造中获得的(de)意识并不是肤浅的(de)客观层面的(de)理(li)智化,而是在(zai)超(chao)越主客体(ti)分裂的(de)层面上与世界的(de)相遇。换句话(hua)说,‘创造力(li)是高度(du)自觉的(de)人与自己所处的(de)世界的(de)相遇’。”(《创造力(li)的(de)本质》)
阐释者(zhe)与诗人之间的(de)关系(xi)不该是主观与客观间的(de)关系(xi),是两个主体(ti)之间的(de)互动。为什么已经(jing)死掉的(de)诗人可以被称为“主体(ti)”,因为他们留下了大(da)量的(de)自我陈述(shu),宋代之后的(de)诗人往(wang)往(wang)多达十百万字,其中大(da)部分不是虚构。对一(yi)个诗人的(de)全部自述(shu)进(jin)行研究,和对孤立的(de)一(yi)首诗进(jin)行阐释是不同的(de)。
我很反(fan)对把诗歌阐释当做纯粹的(de)自我言说。“自我”是个陷阱,如果阐释每一(yi)部作品,看到的(de)都是“自我”中已经(jing)拥有的(de)部分,那一(yi)定会导致自我重复。这(zhe)和反(fan)复闻自己的(de)鼻(bi)屎没有区别。我在(zai)跟随叶嘉莹老师学习时(shi),意识到她(ta)最吸引我的(de)地方是能(neng)欣赏特点完全不同的(de)诗人,为每一(yi)个诗人创造一(yi)套独特的(de)分析方法。在(zai)写《九诗心》时(shi),我自然就能(neng)理(li)解(jie)的(de)诗人是陶渊明和曹丕。欧阳修、文天祥这(zhe)两个大(da)E人是要我“在(zai)自己的(de)头脑中重新(xin)装一(yi)套系(xi)统”才能(neng)理(li)解(jie)的(de)。李陵那种“扛住”的(de)力(li)量我更(geng)是非(fei)常陌生。从最后完成的(de)书来看,好像我内在(zai)本身就有一(yi)部分与他们应和,但实际(ji)是,这(zhe)部分是在(zai)写作过程中发展出来的(de)。这(zhe)是研究有助于(yu)扩充自我的(de)一(yi)个例子。
最后要讲到文学研究的(de)主客观问题。虽然我把诗人视为主体(ti),但研究中还是要处理(li)很多客观问题。比如作品真伪、流传顺序、历史背景、诗歌系(xi)年(nian)。有一(yi)个细节是,我花了很多的(de)时(shi)间来算某首诗、某件事(shi)发生在(zai)哪一(yi)年(nian)、作者(zhe)几岁。比如“任参知政事(shi)的(de)第四年(nian),欧阳修五(wu)十九岁,有一(yi)天他骑在(zai)马上,默(mo)诵起梅尧臣的(de)诗”。在(zai)这(zhe)里,“任参知政事(shi)的(de)第四年(nian)”和“五(wu)十九岁”都是有意义(yi)的(de)。客观的(de)信息越充沛,主观就能(neng)越有作为。二者(zhe)之间不是削弱哪边(bian)来予以平(ping)衡,而是两方都要增长。在(zai)古典文学学术界,近年(nian)来在(zai)“客观方面”有非(fei)常多、非(fei)常棒的(de)研究成果,比如汉代班固的(de)《封燕然山铭(ming)》到底(di)刻在(zai)了何处、宋代所有流传宋词选本的(de)录词情况等(deng)。我在(zai)读同行们的(de)这(zhe)些研究成果时(shi)会想,这(zhe)么棒的(de)考证(zheng)和梳理(li),它(ta)们不应该是研究的(de)尽头。应该有人接过这(zhe)一(yi)棒,将这(zhe)些涌现的(de)新(xin)的(de)客观知识贡献于(yu)新(xin)的(de)阐释。我在(zai)《九诗心》中大(da)量引用了近年(nian)的(de)这(zhe)些研究成果,不过我从曾获列文森奖的(de)美国历史学家曼素恩( Susan Mann)的(de)《张门才女》中获得启发,将客观知识的(de)援引和推论都放在(zai)了注释里,需要阅读注释才能(neng)意识到故事(shi)性的(de)写作背后的(de)知识搭建。
澎湃(pai)新(xin)闻:说回书里的(de)具体(ti)问题。对于(yu)陶渊明诗歌中对于(yu)死亡的(de)关注一(yi)直有很多讨论,您在(zai)书中谈到,觉得他对于(yu)死亡的(de)好奇超(chao)过了恐惧,死亡是他的(de)资源,成为了他放大(da)生命价值的(de)工具,所以您并不觉得他在(zai)死亡问题上是一(yi)个由极度(du)焦虑而后走向通达的(de)过程是吗?
黄晓(xiao)丹(dan):在(zai)陶渊明的(de)诗歌里其实看不到“极度(du)焦虑”这(zhe)种东西。他能(neng)够直视死亡,而不是采(cai)取回避的(de)态度(du),说明他对死亡的(de)焦虑在(zai)可承受的(de)范围内。相反(fan),求(qiu)仙问道、请徐福(fu)东渡扶桑去(qu)寻找长生不老药的(de)秦始皇倒可以说是对死亡“极度(du)焦虑”。所以问题是,陶渊明成天把死亡挂在(zai)嘴上,他是怎么做到的(de)?我对陶渊明的(de)理(li)解(jie)发展了顾(gu)随先生的(de)观点。他的(de)观点中最独特的(de)是认为渊明精神的(de)本质是积极:“陶渊明是有办法的(de)。渊明是平(ping)凡的(de)伟大(da),其《闲情赋》所写是陶之烦(fan)懑。其文表面似颓丧,实非(fei)颓丧,连表面也不颓丧……‘种豆南山下’一(yi)首:学做人便当是此办法,有一(yi)分心,专一(yi)分心;有一(yi)分力(li),尽一(yi)分力(li)。为全人类(lei)做事(shi)是对,而从何做起?先要自己的(de)事(shi)尽力(li)去(qu)做,就是替全世界做事(shi)了。此是渊明积极精神,且有确实办法。”(顾(gu)随《说陶诗》)
我对顾(gu)随先生的(de)发挥主要在(zai)于(yu)从躬耕、生死等(deng)角度(du)解(jie)释清楚这(zhe)个“积极”是什么,它(ta)在(zai)渊明著作中的(de)文本依据是什么。我的(de)阐释有两个前提(ti):第一(yi),越靠近现代,人们越把陶渊明笔(bi)下的(de)耕种视为象征,我回到了“渊明所写之耕种首先就是真实的(de)劳(lao)作经(jing)验”这(zhe)一(yi)事(shi)实。第二,关于(yu)死亡,我依然受到存(cun)在(zai)主义(yi)心理(li)学家欧文·亚隆在(zai)《一(yi)日浮生》中这(zhe)句话(hua)的(de)影(ying)响“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ti)上摧毁我们,但关于(yu)死亡的(de)观念却能(neng)够拯救我们”。第一(yi)点是我思考渊明生活重负的(de)角度(du),第二点是我思考渊明死亡焦虑的(de)角度(du)。
澎湃(pai)新(xin)闻:另(ling)外一(yi)个就是关于(yu)李清照(zhao)和赵明诚的(de)关系(xi),您似乎并不认同所谓神仙眷侣的(de)浪漫想象,而对于(yu)李清照(zhao)的(de)再嫁污名,您也将之与她(ta)经(jing)历的(de)北宋末的(de)乱离以及(ji)丧夫和金石收藏(cang)的(de)丧失共同视为她(ta)自我解(jie)放的(de)契机,能(neng)就此略作展开吗?
黄晓(xiao)丹(dan):其实有一(yi)个论文题目可以写:什么时(shi)候开始,人们认为李清照(zhao)和赵明诚是神仙眷侣的(de)?我在(zai)写《李清照(zhao)》这(zhe)一(yi)章的(de)时(shi)候做了一(yi)些考证(zheng)。结(jie)果我发现,历史中没有留下多少可供研究赵李爱情的(de)文献证(zheng)据。除《金石录》和《集古录跋》卷后跋文外,赵明诚的(de)诗文不存(cun)。李清照(zhao)的(de)诗只留下十几首,残句十几句,里面没有一(yi)句明确提(ti)到赵明诚。那能(neng)不能(neng)把李清照(zhao)词中的(de)男女爱情视为赵李爱情的(de)写实呢?我觉得不能(neng)。一(yi)是因为词本来就是代言体(ti)的(de),作者(zhe)是“代歌儿酒女作词”,不要说李清照(zhao)同时(shi)代的(de)词作者(zhe)大(da)部分都是这(zhe)么写的(de),而且李清照(zhao)还是个作词方面的(de)保守派,那就更(geng)应遵(zun)守词最初的(de)文体(ti)设定。二是因为从流传下来的(de)宋代的(de)宋词选本来,当时(shi)的(de)人没有认为李清照(zhao)的(de)词是自传。那么脱离诗、词、文三种文本的(de)证(zheng)据,看看当年(nian)有没有人根(gen)据传闻记录下来,说李清照(zhao)和赵明诚有神仙眷侣的(de)美誉呢?记载(zai)李清照(zhao)生平(ping)的(de)最早资料是李清照(zhao)生前就已出版的(de)《碧鸡漫志》和《苕溪渔隐(yin)丛话(hua)》两本笔(bi)记,里面也没提(ti)到她(ta)和赵明诚的(de)婚姻关系(xi)有什么特别的(de)。于(yu)是就只剩(sheng)唯(wei)一(yi)的(de)一(yi)条资料描述(shu)了李清照(zhao)和赵明诚婚姻关系(xi)的(de)日常,就是李清照(zhao)的(de)散(san)文《金石录后序》。所以我在(zai)《李清照(zhao)》这(zhe)一(yi)章中主要就是分析了《金石录后序》,没有看出来有什么浪漫爱情。
我在(zai)文中写到“以上诸(zhu)事(shi)都暗示了赵明诚与李清照(zhao)之间缺乏爱情故事(shi)中常见的(de)柔(rou)情蜜意,甚至连相濡以沫都谈不上……李清照(zhao)与赵明诚之间当然有深厚的(de)情感,但那是以收藏(cang)为载(zai)体(ti)的(de)共同的(de)神游,其余则不多计较。”这(zhe)是我对赵李婚姻关系(xi)的(de)看法。那么李清照(zhao)与赵明诚的(de)关系(xi)是从什么时(shi)候被人们讲成一(yi)个浪漫爱情故事(shi)的(de)?我估计是从纳兰性德化用《金石录后序》中的(de)“赌书泼茶”之事(shi)来写自己和亡妻卢氏(shi)的(de)爱情开始。自从有了“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shi)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之句后,赵李婚姻也染上了浪漫爱情的(de)色彩。随着清代士大(da)夫与女才子家庭中,婚姻包含浪漫爱情的(de)情况增多,所以赵李爱情故事(shi)就更(geng)为壮大(da)。进(jin)入现代之后,就更(geng)被视为当然了。也许以后有哪个同学愿意写一(yi)篇《李清照(zhao)赵明诚浪漫爱情故事(shi)的(de)演进(jin)历程》的(de)小论文来论述(shu)此事(shi)。
关于(yu)李清照(zhao)“再嫁污名”的(de)问题,我一(yi)直觉得没想清楚,希望以后有机会请教(jiao)宋代法律史的(de)专家。李清照(zhao)的(de)污名来源到底(di)是“再嫁”还是“再嫁后离婚”还是“自讼离婚”?以我对北宋法律史的(de)粗浅了解(jie),似乎再嫁不是什么太大(da)的(de)事(shi)。范仲淹的(de)母亲是再嫁的(de)、王安(an)石的(de)儿媳是再嫁的(de),都不是什么大(da)问题。何况李清照(zhao)丧夫且无子,再嫁没有什么障(zhang)碍啊(a)。我怀疑(yi)她(ta)污名的(de)来源是“自讼离婚”。
胡仔《苕溪渔隐(yin)丛话(hua)》卷六十记载(zai):“易安(an)再适张汝舟,未几反(fan)目,有《启事(shi)》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zhe)无不笑之。”这(zhe)是现知记载(zai)再嫁一(yi)事(shi)的(de)最早史料。依据文意,传者(zhe)笑的(de)是《启事(shi)》,也就是李清照(zhao)在(zai)自讼离婚(也《才女之累》中说是自讼婚姻无效)后,为感谢帮助者(zhe)写的(de)一(yi)封《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我看了这(zhe)篇骈文后也感到瞠目结(jie)舌,自问如果穿越到宋代,也很想就此信八卦一(yi)番。这(zhe)封信写得纵横恣肆,如脱缰野马,又充满(man)了博闻强识而又不伦不类(lei)的(de)类(lei)比。里面最有意思的(de)一(yi)个比喻是借助于(yu)柳宗元的(de)《李赤传》,把她(ta)的(de)再婚丈夫张汝舟比喻成粪(fen)坑,而把自己比喻成想方设法要投进(jin)粪(fen)坑里、拦也拦不住的(de)李赤。针对这(zhe)篇文章,有两个念头会同时(shi)升(sheng)起:一(yi)是对当时(shi)社会舆论的(de)担心;二是对李清照(zhao)勃(bo)发才情、生命气焰的(de)叹服。这(zhe)封信很有意思,我在(zai)书里也做了详细分析。我把《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渔家傲(ao)·天接云涛连晓(xiao)雾》《金石录后序》《打马赋》几篇写于(yu)47到51岁之间的(de)作品合起来讲李清照(zhao)晚年(nian)文学中“冒犯的(de)力(li)量”。
因为这(zhe)种“冒犯的(de)力(li)量”自《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使“传者(zhe)无不笑之”后似乎一(yi)发而不可收拾,所以我在(zai)文中说“李清照(zhao)经(jing)历了三次解(jie)放:第一(yi)次是乱离,第二次是丧失,第三次是污名”。我认李清照(zhao)中年(nian)之后的(de)生活即是一(yi)个“解(jie)放”的(de)过程,而污名正是第三次解(jie)放的(de)机缘。我从李清照(zhao)身上看到了,也认为现代社会中,女性也往(wang)往(wang)面临污名的(de)压力(li),但那也可能(neng)成为释放生命力(li)、获得进(jin)一(yi)步成长的(de)机缘。
澎湃(pai)新(xin)闻:《诗人十四个》与《九诗心》在(zai)网络上都得到了很多读者(zhe)的(de)好评,方便透露您后续还有什么写作计划(hua)吗?
黄晓(xiao)丹(dan):未来我想写一(yi)本关于(yu)古代女诗人的(de)书,但对她(ta)们,我还没有完全搞懂。在(zai)搞懂她(ta)们之前,我不再有任何其他写作计划(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