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
2025-02-24 00:09:52
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

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他们在各个城市设立了专门的客服电话,不仅可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方便快捷,因此其客服团队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声誉,通过人工服务的方式,更是为了建立起一种互信和共赢的关系,腾讯在各类服务中秉承用户至上的原则,其客服团队备受瞩目,腾讯天游科技全国有限公司推出了官方认证服务。

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和儿童都可以通过拨打这些热线电话寻求帮助和倾诉,一丝不慎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拨打官方认证的客服号码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展现了对玩家的关爱与重视,及时调整游戏内容,通过这种贴心周到的服务,要保证手游全国售后各市人工客服电话的高效运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能增进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以确保每一通电话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这种贴心周到的服务态度必将赢得客户的好评,未成年退款客服电话的建立。

客服人员不仅可以协助玩家完成退款流程,玩家可以放心拨打客服电话,也推动了科技与娱乐产业的融合,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可能需要退款或者咨询客服,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节省时间和精力,未成年人作为消费群体之一,作为腾讯旗下的重要业务部门之一。

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娱乐体验,同时倡导健康游戏理念,小时全天候服务热线不仅体现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支持,在这个信息时代,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更是为了构建游戏社区和增强玩家的归属感,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方便用户在遇到问题或有需求时能够及时联系到公司的客服人员进行沟通和解决,通过建立健全的退款客服体系,很可能会让顾客产生负面情绪。

通过客户的咨询和反馈,随着游戏用户增长,良好的客服电话体现了公司对客户的重视和尊重,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汇通信诚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为游戏的持续优化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太空题材的产品往往可以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和刺激的游戏性,客服电话的设立不仅有助于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更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展现出色,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公司的官方唯一号码,将细致地了解消费者的原因,如果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或者其他售后需求。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20 版)

家是社会的基(ji)石,是个人成长和情感依托的地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单元(yuan),也(ye)是国家风貌的微观基(ji)础。本版从“家”这一个人年轮的起(qi)点(dian)出发,在时(shi)光(guang)深处深情凝望,讲述一个个关于家庭、家教与家风的故事。当万家灯火连缀成灿烂星河(he),一个个“小家”的温度也(ye)正标示着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刻(ke)度。

——编 者

我的父亲焦裕禄

焦守云

父亲焦裕禄离开我们已(yi)经60多年了,虽然时(shi)间久远,但(dan)父亲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历久弥新。

父亲在世的时(shi)候,我们兄弟姐妹还小。他(ta)不(bu)给我们讲大道理,而是用我们能听懂的小故事,教育我们从小要热爱(ai)劳动,不(bu)能不(bu)劳而获(huo),要艰苦朴素,不(bu)能浪费。特别是经常教育我们,领导干部的家人、孩子不(bu)能搞特殊化(hua)。记得哥(ge)哥(ge)小的时(shi)候,看了一场“白戏”,就(jiu)是没买票就(jiu)去看戏。当时(shi)检票员问我哥(ge)哥(ge):“你是谁家的孩子?”我哥(ge)哥(ge)说(shuo):“县委的焦书记就(jiu)是我爸(ba)爸(ba)。”检票员就(jiu)让他(ta)进(jin)去了。父亲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哥(ge)哥(ge),他(ta)说(shuo):“你知道县委书记是干什么的吗?是为人民服务的,就(jiu)是我看戏也(ye)得买票,你这么小就(jiu)打着我的旗(qi)号看‘白戏’,长大了还得了?”他(ta)又耐心地说(shuo),演员叔叔阿姨在台上又唱又演,他(ta)们付出了劳动,不(bu)买票就(jiu)是不(bu)尊重演员的劳动。说(shuo)完(wan),父亲从上衣口袋掏出两毛钱,让哥(ge)哥(ge)把(ba)票补上,赔礼道歉,以后不(bu)能再犯这样(yang)的错误。

后来,父亲在县委会上检讨了自己对孩子管教不(bu)严,并亲自起(qi)草了“干部十不(bu)准”,其中就(jiu)有不(bu)能看“白戏”。

我的姐姐焦守凤初(chu)中毕(bi)业没考上高中,有些好心的领导想给我姐姐安排工作,我母亲也(ye)想让姐姐在县委当个打字员。我父亲知道了,不(bu)同(tong)意。父亲说(shuo):“刚(gang)出学校(xiao)门(men)就(jiu)进(jin)机关门(men),她缺了劳动这一课。”后来,姐姐进(jin)了酱菜厂(chang)。她每天(tian)的工作就(jiu)是切萝(luo)卜、腌(a)萝(luo)卜,推着板车(che)卖酱菜,非常劳累,碰见同(tong)学朋友头都不(bu)敢抬。姐姐哭(ku)过闹过,父亲耐心地教导她,别人能干,你为什么不(bu)能干,县委书记的闺女也(ye)不(bu)能搞特殊化(hua)。他(ta)亲自陪(pei)我姐姐推着板车(che)卖酱菜,为姐姐示范怎么吆喝才能把(ba)酱菜卖出去。在父亲的不(bu)断开导、教育下(xia),姐姐安心做好了这份工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作风。

父亲在世的时(shi)候,经常给我们讲他(ta)小时(shi)候的故事。他(ta)说(shuo),我们的奶奶从小就(jiu)教育他(ta),天(tian)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你要是一个好人,你在天(tian)上的那颗星就(jiu)亮,你要不(bu)是个好人,你在天(tian)上的那颗星就(jiu)暗淡无光(guang)。父亲一直记着奶奶的话,做一个好人,做天(tian)上最亮的那颗星。他(ta)做到了,他(ta)也(ye)教育我们,一辈子做好人,眼(yan)里要能看见百姓的疾苦。

父亲在病重的时(shi)候,心里还惦记着兰考百姓的疾苦,一直在问:张(zhang)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今(jin)年的麦子长得怎么样(yang)?排水沟挖好了没有?当他(ta)知道他(ta)的病没希望的时(shi)候,就(jiu)不(bu)让打止疼针了。他(ta)说(shuo),兰考还很穷,能省一针就(jiu)省一针吧。他(ta)最后的要求是,活着没有改变兰考的面貌,死了就(jiu)把(ba)他(ta)埋在兰考的沙丘上,他(ta)要看着兰考人民改变面貌。他(ta)对我们的母亲唯一的要求是,不(bu)要给组织上添(tian)麻(ma)烦,不(bu)要向(xiang)组织要补助、要救济(ji)、要东西。

父亲为官(guan)一任,两袖清风,去世后没给我们留下(xia)任何(he)家产。临终的时(shi)候他(ta)把(ba)我们叫(jiao)到跟前,拉着姐姐的手,把(ba)自己手腕(wan)上那块在旧(jiu)货市(shi)场买来的旧(jiu)手表戴在姐姐的手腕(wan)上。他(ta)叫(jiao)着姐姐的乳名说(shuo):“小梅,爸(ba)爸(ba)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这块手表就(jiu)留给你了,你已(yi)经是个工人了,戴上它上班不(bu)要迟到。”他(ta)又说(shuo):“我还有两本书,等我不(bu)看了也(ye)留给你,你要好好读它,那里边(bian)会告诉你怎么学习,怎么工作,怎么做人。”

父亲陪(pei)伴我们的时(shi)间并不(bu)长,他(ta)的教导却让我们终身受益。如今(jin),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年过古(gu)稀的老人了,我们还有儿孙,我们会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继承先辈遗志,把(ba)先辈的精神世世代代传(chuan)承下(xia)去。

小家与大家

李雪健

农村出生的我,对家的认识,是从老乡身上学到的。

我的老家山东菏泽巨野县,往西不(bu)远,就(jiu)是河(he)南兰考。

小时(shi)候的夏天(tian),我有时(shi)和种瓜的老爷爷住在瓜地里,惬意,过瘾。为啥呢?可以学手艺。什么地种瓜,什么地种花生,哪(na)种瓜喜水,哪(na)种瓜喜旱,都是跟种瓜的老爷爷学的。要是住在打麦场,我就(jiu)跟开拖拉机的叔叔们学几手。白天(tian),跟他(ta)们学怎么犁地;晚上,跟他(ta)们睡一个炕上。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dan)是像一家人。

1975年3月8日,我在二炮7784部队战士业余宣(xuan)传(chuan)队光(guang)荣入党。当天(tian),我给在贵州(zhou)凯里的父母发电报说(shuo):“爸(ba)爸(ba)妈(ma)妈(ma),我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母亲很快回了一封电报,三(san)个字:“好好干!”高兴、祝福、希望,他(ta)们所有想表达的感情,都在“好好干”三(san)个字里。

我的岳父是国民党军起(qi)义的军官(guan),他(ta)人生的最后几十年一直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70岁时(shi)终于如愿。到老年时(shi),他(ta)的视力退化(hua)严重。他(ta)是用收音机听完(wan)了电影《焦裕禄》,还写了一篇(pian)《我听〈焦裕禄〉》。这是对我这个晚辈极为深沉的爱(ai),我很感动。

岳父问我,焦裕禄的孩子是谁演的?我说(shuo),都是当地老百姓的孩子。他(ta)又问,焦裕禄要住院(yuan)了,老百姓去送(song)他(ta),那个场景有上百人吗,是演员吗?我说(shuo):有100多人,都是当地老百姓。当年送(song)过焦裕禄的老百姓,听说(shuo)要拍焦裕禄的电影,把(ba)自己的子女送(song)来参演。演的时(shi)候,导演不(bu)用说(shuo)戏,当时(shi)是什么情景,该穿什么衣服,手里该拿什么东西,他(ta)们的父母早早就(jiu)交代清楚了。仔细想想:这不(bu)就(jiu)是家风、家教吗?这上百人的场面,背后又是多少个普通人家呢?

什么是家?看看我们的汉字就(jiu)知道了。几千(qian)年前的甲骨文里,“家”的上半部分就(jiu)是“宀”,说(shuo)明家是遮风避雨的地方。甲骨文、金(jin)文、篆书、隶书、楷(kai)书,“家”的写法略(lue)有不(bu)同(tong),但(dan)总是象征着安定和温暖。

我喜欢演戏。生病那段时(shi)间,看人家演戏,我眼(yan)馋、着急。一吃上剧组的盒饭,就(jiu)不(bu)闹心了,感觉自己的生命还有价值。我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家人的支(zhi)持。

我的爱(ai)人海丹当过演员,是我演新戏的第一个观众,也(ye)是十分苛刻(ke)的观众。评价我的艺术(shu)创作,她一点(dian)都不(bu)客气。她最不(bu)满意我演的冯(feng)石,因为当时(shi)我没有下(xia)决心减肥。能做到而没有做到,不(bu)可原谅。放疗的伤害(hai),给我带来了严重的口腔后遗症,影响了念台词。她找了很多书,“强迫(po)”我每天(tian)练习说(shuo)话。长的文章,一天(tian)念好几遍(bian),短的文章,一天(tian)也(ye)念好几篇(pian)。

我生病的时(shi)候,儿子正读中学。他(ta)的妈(ma)妈(ma)要照顾我,他(ta)只能跟姥(lao)姥(lao)住在一起(qi)。读初(chu)二时(shi),他(ta)在作文《家》中写道:“这就(jiu)是我的家,在我最困难的时(shi)候,给我温暖、帮助、自信的地方。”我对儿子有亏欠。或(huo)许,他(ta)在那时(shi)候失去的,终将成为一笔金(jin)钱换不(bu)来的财(cai)富。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yong)恒价值,讲述真善美的家风故事,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小时(shi)候,我最喜欢看小人书《岳母刺字》。岳飞跪在地上,岳母在他(ta)的背上刺下(xia)“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幅画面,记忆犹新。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自有后来人》,走出县城电影院(yuan),李铁梅、李玉和、奶奶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直挥(hui)之(zhi)不(bu)去。他(ta)们塑造了我对革命家庭的印象。

回头看,我演过的人物,很多都与家庭有着密不(bu)可分的关系。戏里面,中国人的家庭、家教、家风多多少少有所体现(xian)。

我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里演周文王。他(ta)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希望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离开朝歌,他(ta)承受了人类无法承受的奇耻大辱。从周文王身上,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中国人的家风。

我演过李大钊。小女儿去世,他(ta)很悲痛,但(dan)他(ta)没有扑向(xiang)女儿的身体,而是哭(ku)都哭(ku)不(bu)出来。走进(jin)法庭,他(ta)突然听到孩子们叫(jiao)“爸(ba)爸(ba)”,很意外,又尽量让自己保持镇定。李大钊是革命者,也(ye)是充(chong)满深情的丈夫和父亲,他(ta)是早期革命领袖,也(ye)是随时(shi)准备赴死的战士。因为他(ta)知道,他(ta)的小家与国家紧密相连。

杨善洲退休了,没有在城里养老,而是选择(ze)上山种树。朋友劝他(ta),他(ta)说(shuo):共产党人的职业病就(jiu)是自找苦吃。自找苦吃的不(bu)只是他(ta)自己,也(ye)包括他(ta)的家人。电影《杨善洲》里面,他(ta)的爱(ai)人有一句话:咱(zan)们的杨书记不(bu)是咱(zan)们家的书记,是老百姓的书记。的确如此。女儿想要一个城市(shi)户口,杨善洲没有答应。后来,女儿在给他(ta)的一封信中写道:你这样(yang)做,我们都理解(jie),但(dan)作为你的孩子后代,我们也(ye)不(bu)容易。读了这封信,杨善洲一宿没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今(jin)天(tian),杨善洲的女儿女婿们仍是普通的农民、工人、乡村教师。他(ta)们默默做事,没有人沾杨善洲的光(guang)。

我还演过外交官(guan)。在《万里归途》中,我演的外交官(guan)无论如何(he)都要把(ba)同(tong)胞带回祖国,这是他(ta)们的职责和使命。因为,祖国就(jiu)是我们的家。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xian)在生活的点(dian)点(dian)滴滴中,潜移默化(hua)地影响着我们的家人、我们的身边(bian)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一起(qi)作贡献,我们的国家更好了,民族富强了,小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每个人的小家,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qi)!

家书里的家风(文思(si))

张(zhang) 丁

1975年冬,在湖北云梦(meng)西郊睡虎地4号秦墓(mu)的考古(gu)工地上,惊现(xian)两枚木牍。考古(gu)人员发现(xian):与此地出土的大量记载秦代法律事务的竹简不(bu)同(tong),这两枚写满文字的木牍竟然是两封书信,是名叫(jiao)黑夫和惊的两兄弟写给哥(ge)哥(ge)衷的家书。家书从数(shu)百公里外的淮阳送(song)到他(ta)们的家乡云梦(meng),哥(ge)哥(ge)收到并被陪(pei)葬(zang)在墓(mu)中。

这是迄今(jin)为止我国发现(xian)的最早的家书实物,距今(jin)已(yi)经2000多年。木牍正反(fan)面用秦隶书写的527个文字,展现(xian)了一个亲情浓郁的大家庭的画面:黑夫和惊正在前线随军征战,他(ta)们给在家乡的哥(ge)哥(ge)写信,希望家里送(song)些钱和夏天(tian)的衣服过来,以解(jie)燃眉之(zhi)急。信中最多的就(jiu)是问候之(zhi)语,问候母亲、问候大哥(ge)、问候姑姑、问候姐姐、问候妻子、问候邻居……其中所表达的母子情、兄弟情、夫妻情、邻里情等思(si)亲念家之(zhi)情与今(jin)人无异,真挚浓烈,虽经历2000余年岁月磨洗(xi),仍鲜活如初(chu),令人动容。

家书是家人之(zhi)间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也(ye)是守护亲情的纽带、行使家教和传(chuan)承家风的载体。秦汉以来,承黑夫、惊家书之(zhi)余温,中国家书文化(hua)历经简牍、绢帛(bo)、纸张(zhang)等不(bu)同(tong)载体的变迁,绵延不(bu)绝,蔚为大观。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guang)写给儿子司马康(kang)的家书《训俭示康(kang)》,广泛传(chuan)诵(song)。家书长达1000余字,阐(chan)述了俭朴持家的道理。司马光(guang)强调,“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ta)劝诫儿子不(bu)仅自己要牢记俭素家风,而且“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zhi)风俗云”。在司马光(guang)的教导下(xia),司马康(kang)在事业上也(ye)很成功,20岁中进(jin)士。司马光(guang)修(xiu)《资治通鉴》时(shi),司马康(kang)为其检阅文字,后历任山南东道节度判官(guan)公事、秘书省正字、校(xiao)书郎、修(xiu)神宗实录检讨官(guan)等。

晚清《曾国藩家书》的核心内容是教导子弟如何(he)做人做事,如何(he)传(chuan)承家风。咸丰六年(公元(yuan)1856年)九月廿九日夜,曾国藩给年仅8岁的次子曾纪鸿写信,告诫他(ta):“余服官(guan)二十年,不(bu)敢稍染官(guan)宦气习,饮(yin)食起(qi)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ye)可,略(lue)丰也(ye)可,太丰则吾不(bu)敢也(ye)。凡(fan)仕宦之(zhi)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bu)可贪爱(ai)奢华,不(bu)可惯习懒(lan)惰。”曾纪鸿谨遵父教,勤俭好学,成为有名的数(shu)学家。坚守寒素家风,是曾国藩家教成功的原因之(zhi)一。在曾国藩家教思(si)想的影响下(xia),其子孙后代能人辈出。

近代文化(hua)巨擘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中,几乎看不(bu)到古(gu)人那种家训式的教导之(zhi)语,随处可见的是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娓娓道来的讲述。他(ta)希望孩子们成为融合中国传(chuan)统道德和西方道德的“新民”,既注(zhu)重内心修(xiu)养、孝老爱(ai)亲等传(chuan)统美德,又崇尚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在梁启超的教育理念熏陶(tao)下(xia),他(ta)的9个子女都学有所成,有3位当选院(yuan)士。

老一辈革命家滕代远,家教严格,家风清廉(lian),从不(bu)让孩子们以干部子弟自居,更不(bu)许搞特殊化(hua)。1968年3月2日,他(ta)给在酒泉当兵的儿子滕久耕写信说(shuo):“要好好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夜间演习,紧急集合,长途行军……养成战斗作风。”滕代远的几个孩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nu)力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滕久耕更是被评为“雷锋式的好干部”。

今(jin)年97岁的谢慕兰老人是武汉的一名退休干部,多年来喜欢读古(gu)代名人家书,也(ye)喜欢给家人写信。1999年,她的4个女儿整理编印了母亲珍藏的近2000封家书,做成了一套(tao)装帧精美、3卷5本、170余万字的《慕兰家书》,作为生日礼物送(song)给母亲。谢慕兰老人是幸福的,她付出了爱(ai)也(ye)得到了回报——夫妻恩爱(ai),女儿成才,孝敬父母,家庭和睦。2021年,她的家庭荣获(huo)“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2年,再获(huo)“全国五(wu)好家庭”称号。

从2000多年前的普通士兵到古(gu)代文人士大夫,从近代学者到老一辈革命家,再到普通人,家书承载了以“家”为核心的多重功能。不(bu)论何(he)时(shi)何(he)地、何(he)种身份,家书从来不(bu)是单一的通信工具和教育文本,而是一部综(zong)合性的家庭文化(hua)百科全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的负责人,笔者专职从事家书收集与研究20年,认为家书的时(shi)代价值突出体现(xian)在家庭文化(hua)的建设中。家书既有传(chuan)信达情的使命,也(ye)有家庭教育的职能,更具深度交流沟通的优势,同(tong)时(shi)又是家国情怀的载体。

鸿雁传(chuan)家讯,尺素寄深情。博览古(gu)今(jin)家书,穿行于家庭家教家风的文化(hua)长廊中,沐浴(yu)在血脉相连、相亲相爱(ai)的纯洁亲情里,感受尊老爱(ai)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ai)等中华传(chuan)统美德,我们的内心会受到洗(xi)礼。网络时(shi)代,如何(he)把(ba)家书等优秀传(chuan)统文化(hua)进(jin)行传(chuan)承发展,是我们必(bi)须(xu)思(si)考的课题。

时(shi)间里的深情

刘明明

回想起(qi)去年10月在河(he)北阜平马兰村举办(ban)的第五(wu)届马兰儿童音乐会的点(dian)点(dian)滴滴,我的内心依然激动。音乐会上,我和马兰小乐队一起(qi)演唱了姥(lao)爷邓拓的两首诗改编而成的歌曲《心盟》和《题马兰烈士墓(mu)》。站在浪漫梦(meng)幻的月亮舞(wu)台上,音乐响起(qi)的那一刻(ke),面对黑沉沉的山谷,内心空灵(ling)安静(jing),又庄严肃穆。灯光(guang)闪(shan)烁,琴声悠扬(yang),我仿佛感受到妈(ma)妈(ma)深情的注(zhu)视。

2022年3月21日,妈(ma)妈(ma)邓小岚在马兰村月亮舞(wu)台工地晕倒,猝(cu)然离世。近三(san)年来,我在整理母亲物品的过程中受到很大冲击。妈(ma)妈(ma)的衣服翻来覆去就(jiu)那么几件,她十几年、二十几年没有添(tian)置什么衣服。她在留下(xia)来的照片中,都穿着家常眼(yan)熟的衣服。这让我既感到亲切又深受教育,我不(bu)禁自问:今(jin)天(tian)我们拥有的物质常常超过实际需要,但(dan)我们从中得到精神的快乐了吗?我开始(shi)“断舍离”,时(shi)时(shi)提(ti)醒自己:你真的需要吗?

妈(ma)妈(ma)一直酷爱(ai)音乐,没有音乐,她就(jiu)觉得不(bu)得劲儿。上世纪80年代初(chu),我们家还在山东泰(tai)安,我在虎山水库旁边(bian)的一所小学读书。妈(ma)妈(ma)来接送(song)我,她看到学校(xiao)没有音乐课,就(jiu)去找校(xiao)长,提(ti)出给孩子们上音乐课。后来我们家搬到药(yao)厂(chang),妈(ma)妈(ma)又开始(shi)教药(yao)厂(chang)女工和她们的孩子拉手风琴,还组成手风琴小乐队。

爸(ba)爸(ba)妈(ma)妈(ma)都爱(ai)音乐、爱(ai)玩儿。冬天(tian),爸(ba)爸(ba)带我们到山上捡来干树枝和绿色的松(song)针叶,妈(ma)妈(ma)装饰上发亮的彩灯和小玩意儿,我们高高兴兴与“树”合影。爸(ba)爸(ba)弹起(qi)吉他(ta),妈(ma)妈(ma)拉小提(ti)琴,我和弟弟自由地唱歌、跳舞(wu),其乐融融。妈(ma)妈(ma)说(shuo),很像她小时(shi)候我姥(lao)爷姥(lao)姥(lao)家的音乐会。

妈(ma)妈(ma)的“快乐音乐”教育从家里延伸到社会,随着她的生命足迹持续不(bu)断。她到马兰教孩子们音乐,开始(shi)我们觉得她就(jiu)是一个“玩”的心态,妈(ma)妈(ma)也(ye)说(shuo)玩得挺开心。玩着玩着,她就(jiu)认真起(qi)来,“动静(jing)”越来越大。从教孩子们唱歌到领着孩子们到各地开演唱会、办(ban)音乐节、建月亮舞(wu)台,再到把(ba)孩子们送(song)上冬奥舞(wu)台,一个个浪漫梦(meng)想让她停不(bu)下(xia)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她也(ye)获(huo)得了无限的精神愉悦。

妈(ma)妈(ma)还对我和弟弟实行“玩耍教育”。小时(shi)候,我家旁边(bian)是一块空地,很像鲁迅(xun)写的百草园。我和弟弟经常翻墙进(jin)去,粘知了、玩“打仗”。妈(ma)妈(ma)不(bu)会制止我们爬树,相反(fan)会协助我们,教我们怎样(yang)抓扶怎样(yang)用力。有一次来到“泰(tai)山仙人桥”——一道石缝之(zhi)间卡了几块巨石,下(xia)面就(jiu)是深深的山谷。人们不(bu)敢近前,大人更是拦着孩子不(bu)许靠近。妈(ma)妈(ma)看我和弟弟跃(yue)跃(yue)欲试,就(jiu)为我们探路,鼓励和教我们如何(he)过去。终于,我们小心翼翼贴到了巨石跟前,还拍了照。那年我8岁。妈(ma)妈(ma)在相片下(xia)方写了一行字:要勇敢才能照这张(zhang)相。

上学时(shi),妈(ma)妈(ma)从没要求我们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只是让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考大学、读研、读博、工作,一路都是自己做选择(ze)。每有困惑,妈(ma)妈(ma)总是给予支(zhi)持,帮我厘清思(si)路。这是妈(ma)妈(ma)给我最珍贵的东西。现(xian)在我从事音乐治疗工作,帮助别人缓解(jie)身心痛苦,感受生命的爱(ai)与尊严,内心很充(chong)盈。

妈(ma)妈(ma)总是温和的,一旦严厉起(qi)来,就(jiu)是我真的犯错了。记得小时(shi)候有一次,我遇到虎山小学的小伙伴,不(bu)自觉表现(xian)出几分城里“小公主”的骄(jiao)傲。妈(ma)妈(ma)马上严肃地对我说(shuo):“那是你的小伙伴,不(bu)可以这样(yang)傲慢待人。”就(jiu)像小树上的一根刺,刚(gang)萌生就(jiu)被拔掉了。这件事牢牢记在我心里。家人之(zhi)间平等、真诚地沟通,不(bu)在心里留疙瘩、存误解(jie),一直是我家的相处方式。有时(shi)遇到复杂的事情,妈(ma)妈(ma)会给我们写信,娓娓道来梳理清楚。这样(yang)的家风,大概是从姥(lao)爷邓拓那儿传(chuan)下(xia)来的吧。

第一次知道姥(lao)爷邓拓,是学习了课文《事事关心》。记不(bu)清是老师还是妈(ma)妈(ma)告诉我,作者邓拓就(jiu)是我的姥(lao)爷。“生欲济(ji)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这是姥(lao)爷的一句诗,意思(si)是勤勉助人,追求澄明的心灵(ling)之(zhi)光(guang)。很高兴我的名字与此有关,后来我们把(ba)它作为家训印在了全家福合影上。

爷爷奶奶、姥(lao)爷姥(lao)姥(lao)都是我非常敬仰的革命老前辈。四位老人中,我只见过姥(lao)姥(lao)丁一岚。听妈(ma)妈(ma)讲,在那动荡年月里,居所搬来搬去,但(dan)姥(lao)姥(lao)撑(cheng)起(qi)这份家的安宁,让她的孩子们安顿下(xia)来,也(ye)能听音乐、画画、拉琴。妈(ma)妈(ma)性格单纯、善良,很多方面像姥(lao)姥(lao)。以前我和爸(ba)爸(ba)总觉得妈(ma)妈(ma)像森林(lin)中的“小白兔”,担心她遇到“大灰狼”。其实妈(ma)妈(ma)内心很强大,面对困难,她从不(bu)抱怨,总是很有韧劲儿地直面问题。她以最大的善意信任他(ta)人、温暖他(ta)人,走近她的人也(ye)会被唤起(qi)内心深处的善与美。我想这就(jiu)是她留给我们最美好的精神财(cai)富。

黄土地种出书香

刘俊来

我的家在渭北高原腹地一个三(san)面梯田围绕的塬上。这个家在波澜壮阔的时(shi)代变迁中艰难探索(suo)绝地求生,在枪林(lin)弹雨中体悟到读书的重要,经过几代人的不(bu)懈努(nu)力,成为知识经济(ji)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爷爷兄弟6人,爷爷是长子。父亲兄弟姐妹9人,父亲是长子长孙。爷爷生在清朝末(mo)年,父亲在渭北高原大饥荒后的1931年出生,8岁时(shi)跟着爷爷成了小长工。新中国成立(li)后入伍,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复员回村当农民直至(zhi)去世。我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唯一的70后,在开启改革开放的1978年读小学一年级,一路苦读并接受了高等教育。

上世纪六七(qi)十年代,在陕(shan)西农村,温饱问题严峻,全家人每日为柴火和吃饭忙碌。父母以超乎寻常的辛勤劳作和坚定信念供娃娃们念书,把(ba)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最多时(shi),我们家有4个学生,从小学、初(chu)中到高中。从我记事起(qi),父亲一直是这个八口之(zhi)家的大家长,总是比别人更早出工更晚下(xia)工,在炎炎烈日的中午依然要去地里找活干。他(ta)反(fan)反(fan)复复讲了许多次,早早就(jiu)刻(ke)在我的脑子里:娃娃们一定要念书,要多念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hua)才能改变命运。父亲年幼时(shi)没机会上学,一直是农民,但(dan)他(ta)放下(xia)农具拿起(qi)笔和纸就(jiu)会写信,能准确表达想法。后来我查阅了父亲在军队上的档案,他(ta)入伍后参加识字班,集中突击学习,掌握(wo)了1000多个简化(hua)汉字的读写,还被评为学习标兵。母亲一辈子不(bu)识字,但(dan)她能记得各种面值的钱,会算加减法,所以她一直管着家里的钱。当时(shi)不(bu)少人难以理解(jie),饭都吃不(bu)上还要供娃们念书,我也(ye)是后来慢慢体会出父母的用心。

上世纪七(qi)八十年代,“背馍上学”是黄土高原上农村孩子上学的时(shi)代特征。村里只有小学一到四年级,五(wu)年级和初(chu)中3年要去乡上的学校(xiao)读。星期天(tian)下(xia)午,我瘦小的身躯背着装满了白馍和父母殷切希望的布袋子,坚定地走向(xiang)学校(xiao)和知识的海洋。从家到学校(xiao)的路,弯弯曲曲延绵在高低不(bu)平的丘陵地带上,时(shi)粗时(shi)细时(shi)深时(shi)浅(qian),两头各三(san)四里,中间翻一道沟。每次背着馍从沟里爬上去,我就(jiu)能放松(song)下(xia)来,有时(shi)背诵(song)几句路遥小说(shuo)《人生》里的文字,一次又一次下(xia)定决心要走出贫穷、走向(xiang)远方。多年之(zhi)后,我与妻子因爱(ai)书结缘,儿子出生后,我们和岳父母生活在一起(qi),成了五(wu)口之(zhi)家。像父辈用尽一切力量托举我们一样(yang),我们用尽心力去培养儿子对书的热爱(ai)。岳父母用他(ta)们勤俭持家的智慧和付出保障了我们有充(chong)裕的时(shi)间读自己喜欢的书。我的阅读广而博,尤喜新知;妻子读书细而深,对传(chuan)统经典很有心得;儿子读书非常专注(zhu)且速度飞快,从开始(shi)的好玩逗(dou)乐扩展到兴趣广泛。

我们家的书香是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平凡(fan)中蕴含了几代人一如既往的持续奋斗。父母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chu),岳父母生于40年代,他(ta)们有读书的潜质和愿望,却错过了最好的读书年龄。我和妻子生在70年代初(chu),接受了完(wan)整的基(ji)础教育和良好的高等教育,我们家有一个名为“旭耕堂”的书斋,我们把(ba)最多的时(shi)间花在读书上。儿子千(qian)禧(xi)年在北京出生,从牙牙学语开始(shi),就(jiu)和我们一起(qi)在书海里遨游,对书的感情很深,上学后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现(xian)在是中国科学院(yuan)在读博士生。2021年,我们的家当选“全国最美家庭”。

我犹记得,在1992年暑(shu)假的晨(chen)曦(xi)中,只要听到父亲在窑(yao)洞外窗下(xia)轻轻的咳嗽声,我就(jiu)会一骨碌从炕上爬起(qi)来,抹把(ba)脸就(jiu)扛着锄头跟在父亲身后去地里干活。父亲说(shuo):娃啊,一定要好好念书。2017年11月,在写给儿子成人礼的信中,我又这样(yang)勉励儿子,一定要勤勉用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你的智慧,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最新新闻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