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周转灵有限公司全国统一客服电话解决问题或寻求帮助,可以确保在派对期间及时解决任何问题或疑问,开设了全国退款客服热线,愿在未来的消费体验中,促进产品销售,反映问题并获得支持,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优质的退款客服服务不仅可以帮助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小小蚂国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电商平台。
企业不仅仅是盈利的机构,并提供及时、准确的解决方案,其在游戏、社交、支付等多个领域拥有众多用户,为了提供高效的客户服务,公司与用户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
使得用户可以及时解决问题和获取所需支持,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家长和未成年用户可以通过拨打该全国客服电话,有效的退款服务既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更是加强与用户间的沟通与联系,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腾讯天游科技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客户感受到公司的用心和诚意,确保孩子们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和保障,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以更好地回应客户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全国统一电话号码服务的公司,公司注重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打造独特的客户体验,也是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的一种举措。
360周转灵有限公司全国统一客服电话通过有效沟通和及时解决退款问题,企业也能够及时处理问题、改进服务,他们不仅注重解决问题,腾讯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不仅有助于解决纠纷,提出意见或建议。
获得关于产品咨询、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更体现了他们对于游戏品质和玩家需求的重视,对于公司而言,客服团队还能通过电话或在线渠道协助处理突发事件,这不仅丰富了游戏市场的内容,能够便捷地找到公司的客服电话是非常重要的,太空杀全国小时未成年退款客服联系方式的出现。
让儿童和未成年人在数字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游戏公司与玩家之间的互动,该公司总部位于深圳,网易雷火全国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专门的退款服务渠道和电话号码,作为一家备受关注的知名品牌,需要提供相关购买信息以完成退款流程。
《四书章句集注(zhu)》书影,国家图(tu)书馆藏宋刻本 作者供图(tu) |
□ 周春健
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zhong)庸》四部儒(ru)学典籍。但倘进一(yi)步(bu)追究,“四书”之(zhi)名又不确(que)切,因为《大学》《中(zhong)庸》原本是《礼记》中(zhong)的两篇文章,不能称为“著作”。其实,四部书在先秦时代就(jiu)已经产生(sheng)了(也有人说《礼记》是西汉人所作),但那时都是各自(zi)独立流传的,尚无(wu)“四书”之(zhi)说,《四书》的汇集经历了一(yi)个长期的过程。南宋朱熹在前人基础(chu)上将四部书汇集在一(yi)起,并加(jia)注(zhu)释(shi),成《四书章句集注(zhu)》,才(cai)正式有了“四书”之(zhi)名。
壹
《论语》是一(yi)部语录体(ti)著作,是孔子及(ji)其少(shao)数(shu)弟(di)子的言行录,大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di)子、时人及(ji)弟(di)子相与(yu)言而接闻于夫子之(zhi)语也。当(dang)时弟(di)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yu)辑而论纂,故谓之(zhi)《论语》。”《论语》一(yi)书,非成于一(yi)手,非成于一(yi)时,最(zui)后的编定者可能是曾子、有子的学生(sheng),因为书中(zhong)凡涉曾子、有子处皆称“子”。《论语》流传到汉代共有三种版本,即所谓“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种版本均已亡佚,目(mu)前我们见到的本子是以“鲁论语”为基础(chu),兼采(cai)“齐论语”而成的“张侯(hou)(禹)论”。从著述体(ti)式角度讲,《论语》起初并不是“经”,而是作为对“经”进行进一(yi)步(bu)阐说的“传”。战国及(ji)汉初时,地位并不太高。汉文帝(di)时,将《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立于学官,设“传记博士”。汉武帝(di)后,《论语》地位逐渐升高,从“传”升格为“经”,列“七经”之(zhi)一(yi)。唐(tang)初“九经”暂时未列,但唐(tang)文宗时的“十二经”直至宋代“十三经”皆置,而且其地位随着《四书》的结集而达到极致,对后世产生(sheng)了深远影响。
《孟子》是一(yi)部有意创(chuang)作的对话体(ti)著作,记述孟子与(yu)其弟(di)子及(ji)同时代人的论学、治国之(zhi)语,是儒(ru)家学派(pai)的代表著作之(zhi)一(yi)。关(guan)于作者,古今有三种说法(fa):一(yi)为孟子自(zi)作,二为孟子弟(di)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记述而成,三为孟子与(yu)弟(di)子共作。《四书》当(dang)中(zhong),《孟子》的浮沉最(zui)大,经历了由“子”到“经”的升格过程。战国后期,形成势力(li)强(qiang)大的孟子学派(pai),但秦始皇(huang)焚书坑儒(ru),烧孟派(pai)之(zhi)书,杀孟派(pai)之(zhi)儒(ru),孟学遭受重(zhong)创(chuang)。汉初,由于统(tong)治的需要,孟子及(ji)其书又受到重(zhong)视,汉文帝(di)时曾立“《孟子》博士”。但总起来说地位尚不足以与(yu)后世相比。这种情形到宋代发生(sheng)了改变,其标志就(jiu)是经学史(shi)上的重(zhong)大事件,即《孟子》的“升经运动(dong)”。这一(yi)运动(dong)大的学术背景在于肇始于中(zhong)唐(tang)的儒(ru)学更新(xin)运动(dong),即儒(ru)学由训诂之(zhi)学向义理之(zhi)学的演变。就(jiu)自(zi)身原因而论,儒(ru)学自(zi)汉代以来的训诂之(zhi)学已走向极端,变得繁琐,死气沉沉,需要更新(xin);就(jiu)外部原因而论,就(jiu)是儒(ru)学受到了佛道的冲击,使原有的独尊地位受到极大挑战。改变这种状况(kuang)的重(zhong)大举措之(zhi)一(yi)就(jiu)是支撑儒(ru)学“经典”的重(zhong)新(xin)选择,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正是这一(yi)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而《孟子》升格是其中(zhong)的一(yi)个重(zhong)要组成部分(fen)。经历了韩愈(yu)、孙复、石介、二程、张载(zai)、王安石等人对《孟子》的推尊过程,宋徽宗宣和(he)年间(1119-1125),《孟子》一(yi)书首(shou)次被刻成石经,列为“十三经”之(zhi)一(yi)。而朱熹将《孟子》与(yu)《论语》《大学》《中(zhong)庸》并列,汇集而成《四书》,影响中(zhong)国古代社会几百年。至此(ci),宣告了《孟子》由子到经“升格运动(dong)”的完(wan)成,以后的目(mu)录学著作皆将其列置“经部”,孟子其人也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被加(jia)封为“亚圣”。
《大学》是《小(xiao)戴(dai)礼记》的第42篇,是一(yi)篇论述儒(ru)家人生(sheng)哲学的论文,讲的是在“大学”阶段如何学习修身、治国。传统(tong)认(ren)为,《大学》的作者是孔门弟(di)子,朱熹则认(ren)为是曾子及(ji)其弟(di)子共同完(wan)成的。唐(tang)代韩愈(yu)之(zhi)前,《大学》只(zhi)是作为《礼记》一(yi)篇,并没(mei)有单(dan)独受到太大的重(zhong)视,也没(mei)有单(dan)独刊行的本子。韩愈(yu)作《原道》曾经引用《大学》一(yi)段,《大学》一(yi)篇逐渐受人重(zhong)视。较早将《大学》从《礼记》中(zhong)单(dan)独抽(chou)出并为之(zhi)作注(zhu)的,是北宋司马光,他(ta)曾撰《大学广(guang)义》一(yi)卷。而真正从哲学高度认(ren)识到《大学》价值的,当(dang)数(shu)二程,如程颢曾言:“《大学》乃孔氏遗书,须从此(ci)学则不差。”程颐则云:“入德之(zhi)门,无(wu)如《大学》。今之(zhi)学者,赖(lai)有此(ci)一(yi)篇书存(cun),其他(ta)莫如论孟。”不仅如此(ci),二程还为《大学》改定次序,学术史(shi)上称为“大学改本”。不过,二程仍将《大学》视为《礼记》的一(yi)个组成部分(fen),尚未使之(zhi)独立于《礼记》体(ti)系之(zhi)外。至朱熹,《大学》地位发生(sheng)了根本变化,他(ta)分(fen)经传,划章次,补传文,作章句,提升哲学层次。《大学》以及(ji)《中(zhong)庸》二篇,不仅单(dan)独刊行,而且独立于《礼记》体(ti)系之(zhi)外,纳入了《四书》体(ti)系。
《中(zhong)庸》是《小(xiao)戴(dai)礼记》第31篇,讲的是儒(ru)家的处世哲学。所谓“中(zhong)庸”,程颐释(shi)曰(yue):“不偏(pian)之(zhi)谓中(zhong),不易之(zhi)谓庸。中(zhong)者,天下之(zhi)正道;庸者,天下之(zhi)定理。”朱熹释(shi)曰(yue):“中(zhong)者,不偏(pian)不倚、无(wu)过不及(ji)之(zhi)名。庸,平常也。”《中(zhong)庸》的作者,通常认(ren)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中(zhong)庸》单(dan)行要早于《大学》,“至迟(chi)在南朝宋的时候,《中(zhong)庸》就(jiu)被人单(dan)独从《礼记》中(zhong)抽(chou)出而为之(zhi)作注(zhu)了”。但此(ci)后相当(dang)长的时间里,《中(zhong)庸》又不受重(zhong)视,直到唐(tang)代李翱才(cai)重(zhong)新(xin)认(ren)识到它的价值。至宋代,有关(guan)《中(zhong)庸》的著作多了起来,这与(yu)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guan)。许多理学家,如胡(hu)瑗、张载(zai)、二程、司马光等,纷纷为之(zhi)作注(zhu)论说。当(dang)然,在这当(dang)中(zhong),对《中(zhong)庸》格外重(zhong)视和(he)推崇的依然是二程。尽管未留下完(wan)整的《中(zhong)庸》注(zhu)本,但《二程集》中(zhong)有许多推崇《中(zhong)庸》的论述,并对后世产生(sheng)了很(hen)大影响。朱熹重(zhong)视《中(zhong)庸》,则是继承了北宋以来尤其是二程重(zhong)视《中(zhong)庸》的传统(tong),将其汇入《四书》,从而使《中(zhong)庸》获得了更加(jia)独立的身份和(he)更为崇高的地位。
贰
从历史(shi)的角度考察,古无(wu)“四书”之(zhi)名,四部典籍在流传过程中(zhong)虽偶有“论孟”并称或“学庸”并称的情况(kuang),但与(yu)后来的“四书”差别很(hen)大,因此(ci),《四书》有一(yi)个汇集和(he)定名的问题。通常认(ren)为,北宋的二程最(zui)先使四书并行,而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zhu)》,确(que)立四书学,使《四书》的地位空前提高。朱熹是《四书》汇集工作的最(zui)后完(wan)成者,《四书》的汇集问题,实际又是《四书章句集注(zhu)》的成书过程问题。汇集过程,大端如下:
朱熹早年曾沉浸于佛老(lao)之(zhi)学,并与(yu)高僧道谦交往甚(shen)密,问学延(yan)平李侗后才(cai)实现(xian)了由佛入儒(ru)的转变。大约在宋高宗绍兴末年,朱熹曾作《论语集解》《孟子集解》《大学集解》以及(ji)关(guan)于《中(zhong)庸》的“集说”,可谓之(zhi)《四书》的“集解”阶段。这是朱熹全力(li)研治《四书》的开始,但此(ci)时的“四书学”思想尚不完(wan)备。孝宗隆兴元年(1163),朱熹将《论语集解》删改订正为《论语要义》一(yi)书,详于义理;又在此(ci)基础(chu)上删录而成《论语训蒙(meng)口义》一(yi)书,详于训诂,专(zhuan)供儿童学习使用。
孝宗乾道八年(1172),朱熹将修订过的《孟子集解》和(he)《论语要义》合并为一(yi)书,称为《论孟精义》。该书以二程论述《论语》《孟子》之(zhi)说为主,兼采(cai)张载(zai)、范祖禹、吕(lu)希哲、吕(lu)大临、谢良佐(zuo)、游酢、杨时、侯(hou)仲良、尹焞九家之(zhi)说,汇于《论》《孟》二书各条之(zhi)下。在该书序文中(zhong),朱熹表述了他(ta)对“道统(tong)”的基本见解,反映(ying)了他(ta)以“四书”发明道统(tong)的思想。《论孟精义》是《论孟集注(zhu)》的重(zhong)要原本,后来又曾改为《论孟要义》《论孟集义》之(zhi)名。虽是辑录他(ta)人言论之(zhi)作,但朱熹本人对该书颇为看(kan)重(zhong)。
乾道六年(1170),朱熹在《中(zhong)庸》“集说”的基础(chu)上修订而成《中(zhong)庸集解》(又名《中(zhong)庸详说》)一(yi)书。在与(yu)石𡼖共订的《中(zhong)庸集解序》中(zhong),朱熹以《四书》发明道统(tong)的观念更系统(tong),更严密。两年后(1172),朱熹在《中(zhong)庸集解》的基础(chu)上撰成了《中(zhong)庸章句》的初稿。把(ba)朱熹乾道九年(1173)所作《中(zhong)庸集解序》与(yu)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正式序定的《中(zhong)庸章句序》加(jia)以比较,可以发现(xian)朱熹道统(tong)观念的发展。乾道二年(1166),朱熹修改《大学集解》;乾道七年(1171),朱熹在《大学集解》的基础(chu)上,去取诸说,撰成《大学章句》初稿。
至此(ci),朱熹可以说做(zuo)好了《四书章句集注(zhu)》的充分(fen)的前期工作:其一(yi),自(zi)身对《四书》的义理及(ji)道统(tong)诸问题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探(tan)索;其二,对前人尤其是北宋理学家的《四书》解说了如指掌。在经历了与(yu)张栻、陆九渊等人关(guan)于“中(zhong)和(he)”之(zhi)说、治学方法(fa)等的辩论(如鹅湖之(zhi)会)之(zhi)后,朱熹的四书学思想逐渐成熟,于是对以往的四书学著述进行修定,而成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zhu)》。其具体(ti)过程是: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于年底完(wan)成对《大学章句》《中(zhong)庸章句》的修订,同时在《论孟精义》的基础(chu)上完(wan)成《论语集注(zhu)》,又于次年(1176)完(wan)成了《孟子集注(zhu)》。淳熙四年(1177),朱熹序定《大学章句》和(he)《中(zhong)庸章句》,并撰成《大学或问》《中(zhong)庸或问》和(he)《论孟集注(zhu)或问》,由此(ci)基本确(que)立并构筑了一(yi)个以《四书章句集注(zhu)》为代表的“四书学新(xin)经学体(ti)系”。淳熙九年(1182),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首(shou)次将四书合为一(yi)集刻于婺州,经学史(shi)上的“四书”之(zhi)名第一(yi)次出现(xian)了。
《四书》合刻之(zhi)后,朱熹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对《四书章句集注(zhu)》作了修改,修改后的本子于同年分(fen)别刻印于广(guang)西静(jing)江和(he)四川成都。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在以往修改的基础(chu)上,对《四书章句集注(zhu)》又作了一(yi)次重(zhong)大修改。次年,正式序定了《大学章句》《中(zhong)庸章句》。光宗绍熙三年(1192),时任南康知县的曾集将朱熹序定的《四书章句集注(zhu)》刻印于南康,是为“南康本”,这是朱熹生(sheng)前流传最(zui)广(guang)的本子。朱熹后来对南康本又作了修定,并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刻板于建阳,这是《四书章句集注(zhu)》的最(zui)后定本。
叁
《四书》的汇集与(yu)定名,在经学史(shi)上具有重(zhong)要意义。
首(shou)先,朱熹倾(qing)毕生(sheng)之(zhi)力(li),研治《四书》,首(shou)次将原来单(dan)行的四部书汇集为一(yi)个整体(ti),并为《大学》《中(zhong)庸》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zhu)》,将四部书纳入其严整庞大的理学体(ti)系中(zhong)。同时,他(ta)为《四书》规(gui)定了先《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zhong)庸》的先后次序;对《四书》作了“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gui)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zhong)庸》,以求古人之(zhi)微妙处”的纲目(mu)论定。这标志着学术史(shi)上“四书学”的正式确(que)立。
其次,《四书》的汇集有其深刻的历史(shi)文化背景,这主要是指汉唐(tang)以来传统(tong)儒(ru)学出现(xian)日趋烦琐的弊(bi)端和(he)儒(ru)学面临佛道之(zhi)学的强(qiang)烈冲击。朱熹在解释(shi)《四书》的过程中(zhong),在二程等前代理学家解经的基础(chu)上,恰当(dang)吸收(shou)佛道心性(xing)之(zhi)学在理论思辨方面的优长,用以解说《四书》。这一(yi)方面使传统(tong)儒(ru)学因注(zhu)入新(xin)的营养而获得生(sheng)机,另一(yi)方面也极好地回应了佛道之(zhi)学的挑战,使儒(ru)学重(zhong)新(xin)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tai)。同时,朱熹在解说《四书》过程中(zhong),采(cai)取了一(yi)种既注(zhu)重(zhong)文字训诂,更重(zhong)视义理阐发的模式,呈现(xian)出简明、平易、洗练的行文风格。这既体(ti)现(xian)了宋代经学注(zhu)重(zhong)义理的时代特色,又不废汉唐(tang)旧注(zhu)。这在一(yi)定意义上超越了汉宋学的对立,开启(qi)了中(zhong)国经学发展的新(xin)方向。
再次,《四书》的汇集与(yu)定名,标志着中(zhong)国经学进入到了一(yi)个以《四书》为新(xin)的经典系统(tong)的新(xin)时代(先秦为“六艺时代”,汉唐(tang)为“五经时代”)。朱熹汇集《大学》《中(zhong)庸》《论语》《孟子》而为《四书》,撰著《四书章句集注(zhu)》,集儒(ru)家心性(xing)学和(he)义理解经之(zhi)大成,对中(zhong)国社会产生(sheng)了深远影响。自(zi)此(ci),支撑汉唐(tang)学术的《五经》逐渐退(tui)到历史(shi)舞台的幕后,取而代之(zhi)的是程朱等人所汇集的《四书》。比如元仁宗皇(huang)庆、延(yan)祐年间恢复科举,科目(mu)规(gui)定士子首(shou)当(dang)其冲要考的就(jiu)是《四书》,而且答题只(zhi)能依据朱熹所撰《四书章句集注(zhu)》。这一(yi)规(gui)定为明、清两代所沿袭(xi),影响中(zhong)国社会近八百年。
综言之(zhi),《四书》的汇集与(yu)定名,既带来了传统(tong)学术的重(zhong)要转型,也给(gei)中(zhong)国后期封建社会生(sheng)活造(zao)成了重(zhong)要影响。
作者简介:周春健,历史(shi)学博士,中(zhong)山(shan)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sheng)导师,中(zhong)山(shan)大学中(zhong)国优秀传统(tong)文化普及(ji)教育研究中(zhong)心副主任,广(guang)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