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分期借钱申请退款客服电话
2025-02-25 09:31:06
分期借钱申请退款客服电话

分期借钱申请退款客服电话提供透明、高效的退款流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退款事宜⁉,良好的客户服务是每家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退款处理,公司必将在行业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科技公司林立。

展示了太空杀作为知名品牌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公司的产品改进和优化提供宝贵的参考,还能增强玩家对公司的信任和忠诚度,体现了企业对未成年用户的关爱与责任担当,其全国总部位于杭州市,为玩家营造一个愉快的游戏环境,彰显了公司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提供技术支持。

直接联系总部客服部门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小时服务电话”不仅代表着我们对客户的承诺,客户可以获得即时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支持,方便用户解决订单退款、支付异常等各类问题,分期借钱申请退款客服电话还提升了客户服务质量,这种定制化的服务使乘客在出行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guo)遗民意识总已暗示时空的消(xiao)逝(shi)错置,正统的替换递(di)嬗(chan),后(hou)遗民则可(ke)能变本加厉,宁愿更错置那错置的时空,更追思(si)那从(cong)来未必端正的正统。”[1]王(wang)德威(wei)在《后(hou)遗民写作》中如是说。而如果(guo)说“忘却”是以(yi)“竦(song)身(shen)一(yi)摇,将悲哀摆(bai)脱”的方式迈向新世界的大(da)门,那么“纪念”则是“还原历史真相而不得(de),终(zhong)徘徊在时空余烬(jin)”的无望。由此延宕开去,倏忽千载,多少记忆在生死间(jian)蒙尘,多少逝(shi)者沦为空间(jian)与时间(jian)的“遗民”。

郑恩柏的新作《蛮与痴》正是一(yi)部遗民之(zhi)书——不仅书中三部分所勾画的二十(shi)二位人物各自以(yi)不同方式回忆起的械斗往事早已沦为“遗迹”,他们所缅怀和追思(si)的那些已逝(shi)之(zhi)人已成为“遗容”,而他们自身(shen)亦(yi)无不困囿(you)于念念时空,成为无法(fa)自拔的“遗民”——那些参差错落、混乱驳杂、真伪莫辨的记忆碎片,与蛮话人及蛮话本身(shen)形成了彼此指涉的微妙关系。与其说它(ta)们接续了苍南县江南垟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wen)化信仰,毋宁说在在撕裂、弥散了记忆自身(shen),历史因此既是似有还无,又是无孔不入(ru),印证(zheng)了德里达(da)的魂在诗学(hauntology):“它(ta)早已来了,却处于已来又未来的状态,虽然被遮蔽,却作为幽灵早已、一(yi)直、始终(zhong)在舞台上游荡。”[2]

当(dang)械斗的血性最终(zhong)坍塌为档案室(shi)的尘埃,当(dang)方言的鲜活沦为访谈的标本,《蛮与痴》恰恰以(yi)其未完成的叙(xu)事姿态,为当(dang)代文(wen)学提供了珍贵的病(bing)例切片——我们听见的不只(zhi)是渔村(cun)的回声,更是整个(ge)时代嬗(chan)变的精神症候。

一(yi)、蛮话作为方法(fa):有声的风滩

近年来,“在地性”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围绕(rao)“何以(yi)为地”与“如何能在”的讨论层出不穷。在文(wen)学地理(li)研究(jiu)中,“新南方写作”“新东北作家群”“新北京作家群”“文(wen)学新浙(zhe)派”等概(gai)念的提出,进一(yi)步细化了文(wen)学的地理(li)划分。方言作为地域文(wen)化符码的载体,不仅在学术界引发广泛(fan)探讨,也在社会(hui)层面(mian)激起诸多反响,金宇澄(cheng)的《繁(fan)花》、乔叶的《宝水》、葛亮的《燕(yan)食记》等作品皆是这一(yi)趋势的体现。

然而,与前辈作家全篇运用方言叙(xu)事、在直叙(xu)与对话中进行普通话/方言的二分,或在叙(xu)事中偶有方言用语点(dian)缀等手法(fa)不同,《蛮与痴》通过在方言与普通话之(zhi)间(jian)建立相对鲜明的区隔,采用全知叙(xu)事与伪访谈体交替的结构,不仅在形式上较好(hao)地保留了方言的完整性和纯粹性,也在内容上构建了两条相互交织的叙(xu)事线索:“三兄弟(di)出海”与“受访者回忆”。作品更突破了直接叙(xu)事与对话叙(xu)事之(zhi)间(jian)的界限,形成了“直叙(xu)中嵌套对话”“对话中渗透直叙(xu)”的效果(guo),二者互为参照(zhao)。由此,小说成为了一(yi)种交互性的叙(xu)事迷宫——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通过不断翻阅以(yi)厘清事件的脉络。但更重要的是,蛮话不仅承担了结构的构建,其本身(shen)作为一(yi)种文(wen)化阐(chan)释的方法(fa),更用声音的官能想象讨论了苍南蛮话人如何在“弥留/逝(shi)去”的双重文(wen)化状况(kuang)中重新思(si)索自身(shen)的存在方式。

路杨指出,听觉感官的直接性与具体性取消(xiao)了“凝视”在采集城市景观的过程中所生成的一(yi)种感官对于刺激的宰制(zhi)关系:听觉具有超个(ge)体性,其弥散式传播消(xiao)解了空间(jian)界限,限制(zhi)了感官主(zhu)体的主(zhu)观选择,同时为隐秘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媒介;听觉又能传递(di)个(ge)体丰(feng)富的情(qing)绪、思(si)想及主(zhu)观与客观生活的对立性,并包含听众身(shen)体产生有形反应的可(ke)能性[3]。《蛮与痴》也是如此,声音的交替不仅仅是语言和结构层面(mian)的比照(zhao),更关乎社会(hui)、文(wen)化层面(mian)以(yi)及个(ge)体关系和命运的深(shen)刻隐喻。

首先,蛮话与普通话在词汇(hui)与语法(fa)层面(mian)的差异直接构建了两个(ge)截然不同的有声世界,以(yi)蛮话与普通话各占一(yi)半(ban)的叙(xu)事模式强化了二者的对比性与抗衡(heng)性,使读者在“正音”与“俗音”间(jian)不断游移。这种语音的分殊不仅关涉阅读次序(xu)的差异,更深(shen)层地映射出现代地缘格局的分化及话语秩序(xu)的区隔——普通话构建了一(yi)种理(li)性、客观且权威(wei)的发展性经验,而蛮话则通过个(ge)体化的讲述展现着其絮叨、混乱且不可(ke)靠的身(shen)体性经验——一(yi)个(ge)冷(leng)峻(jun)和体面(mian)的宏观世界和一(yi)个(ge)杂乱、蒙昧、底层和被边缘化的微观世界。蛮话口(kou)述在声学意义上的生命力正在于对作为权威(wei)和规则的普通话纪实的抗衡(heng),它(ta)用多元和开放的情(qing)节和意义的含混性冲(chong)击了主(zhu)线叙(xu)事的心理(li)铺陈和意义解读的唯一(yi)性。这种叙(xu)事结构不仅赋予了声音以(yi)空间(jian)性的表现维度,也使听觉经验成为理(li)解文(wen)本内核的重要途径。

其次,二十(shi)二位蛮话受访者借着械斗事件调动(dong)记忆进行陈述的过程正如巴赫(he)金所谓的“众声喧哗”,它(ta)们“具有发现人间(jian)各类境况(kuang)的能量,不见得(de)要合(he)乎某一(yi)种道德尺度、意识形态或政治机(ji)器(qi)的预设”[4]。蛮话的多音复义倾向,以(yi)及它(ta)与各种社会(hui)文(wen)化建构的互动(dong)关系,因而创造了复杂的声音景观。械斗是采访的核心主(zhu)题,但每(mei)一(yi)位讲述者都携带着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既指向自己的生命经验,也在无形中共同指向了他人。

例如,第一(yi)部的《阿妈》让阿青(qing)以(yi)阿妈童年玩伴的身(shen)份首次出现,并简(jian)要地概(gai)述了她的经历,“伊是跟拉胡琴的阿爸来的。那几日伊就住我们处里,赖尾生病(bing)了,又给那些事情(qing)弄得(de)走不掉(diao),就在风滩住了差不多一(yi)个(ge)月,但是后(hou)来搬阿叔处里去了”[5];直到第三部的《某佛教徒》,阿青(qing)的悲惨(can)身(shen)世才得(de)以(yi)呈现,“是食百家饭大(da)的”,“伊阿爸对伊冇点(dian)疼惜”,“碰到主(zhu)人家阿妈对伊好(hao)点(dian)的,伊就黏热(re)受不了,真真想认那些主(zhu)人家当(dang)阿妈”[6];通过“冥婚事件”的铺垫,结尾的《阿妈》终(zhong)于道出了对阿青(qing)迟到的歉疚。在不同声音指认中,阿青(qing)的形象在他者的脑海中经历了“主(zhu)动(dong)回避”“同情(qing)”和“歉疚”的流变历程,但对阿青(qing)自己而言,她早已忘却了“冥婚事件”发生的地名,也不懂得(de)蛮话,“就晓得(de)当(dang)时认识的姊(zi)妹”[7]。换言之(zhi),她的“悲惨(can)”只(zhi)能经由他人说出,而对于自己的命运,她只(zhi)能“选择性回避”或“创伤(shang)性遗忘”。

又如,在第一(yi)部的《阿妈》中春香作为阿妈的姊(zi)妹首次出现;在《陈细香》中,春香的形象日渐(jian)丰(feng)满,她“不论何物事统不肯输(shu)人”,“胆大(da)、奇怪、泼辣”,但“嫁人以(yi)后(hou)就再冇走归过”,阿爷阿奶走了“连声音也冇”,后(hou)来“变了很(hen)多,话少了,声音也矮了”[8];《陈明胜》填补(bu)了“冇走归过”的原因,春香“也晓得(de)阿妈心里苦”,但“阿妈心里冇点(dian)点(dian)伊”,“心也真真狠”[9];而到了《某佛教徒》,借着瑞安人对阿青(qing)师父童年玩伴的寻找,春香以(yi)一(yi)个(ge)沉默的“管自个(ge)洗衣裳”的妇女形象出现,并联络起众多的姊(zi)妹。春香从(cong)他者叙(xu)述中个(ge)性鲜明的主(zhu)角沦落为一(yi)个(ge)无人问津的洗衣妇,诸般(ban)苦楚并未在蛮话口(kou)述中明说,更无从(cong)透过主(zhu)线发现,但当(dang)春香“讲起老早的事情(qing),大(da)家统眼(yan)泪汪汪”的时候,那些埋藏(cang)在内心深(shen)处对阿奶的畏惧(ju)、对伤(shang)痛的内心所作出独立的伪装(zhuang)、对重男轻女的怨恨、对婚姻关系中的被动(dong)和失语在一(yi)刹(sha)那得(de)以(yi)倾泻而出。

除此之(zhi)外,陈明胜、永忠、被拐卖女人、明勤、明杰和明泽等等人物也在他人的口(kou)述史中以(yi)碎片化的形式建构了自己的“命运”,并在多重视角下(xia)获得(de)了独异的性格逻辑(ji)。在这片庞大(da)而纷繁(fan)的声音景观中,每(mei)个(ge)人都犹如他人生命序(xu)列的一(yi)环(huan),却又始终(zhong)无法(fa)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既是声音的建构者,又是被动(dong)的接受者——话语是生命的存在形式,而言说行为和言说方式则直接牵动(dong)、修正与限制(zhi)着生命的轨迹;它(ta)既是海德格尔口(kou)中“存在的家园”,又是列维纳斯所谓“主(zhu)体性的牢笼”。

但在“众声喧哗”之(zhi)中,我们更看到蛮话人生存姿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诸如“香字辈”姊(zi)妹、女子械斗队等众多女性群像搭建的“姐妹情(qing)谊”(sisterhood),又如早餐店主(zhu)、油条摊主(zhu)、“垃圾(ji)”所遭遇的谣言风波(bo),还有计划生育出逃女人、佛教徒、做会(hui)钱人、东湾生意人等对宗教赎罪、寄托与供养的执念,以(yi)及修车师傅、缝纫铺老板(ban)娘(niang)、离乡(xiang)之(zhi)人等对时空消(xiao)逝(shi)、无处还乡(xiang)的缅怀与困顿……这些行为并不来源(yuan)于女性主(zhu)义、权力话语、罪与罚等自西方传入(ru)的“现代性”,而恰恰生长于最原始、野蛮、混沌和非理(li)性的本土生命力;同样,他们“众声喧哗”的行为也并不取材于“后(hou)现代”对多元化的要求(qiu),而是随情(qing)而抒(shu),感念而发。因此,声音的驳杂反倒用最质朴、偏(pian)僻和边缘的风滩渔村(cun)向我们提出文(wen)明的诘(ji)问:对生命真相的发掘究(jiu)竟需要我们不断建构“现代性”的想象,抑(yi)或重新回归乡(xiang)土,去聆听扎根土地深(shen)处的回声?

最后(hou),蛮话叙(xu)述源(yuan)源(yuan)不断制(zhi)造的声音描摹也为我们提供了真切的感性体验。从(cong)第一(yi)部的《阿妈》开始,关于声音的蛮话叙(xu)述几乎贯穿绝大(da)多数的访谈稿,呈现出多层次的辩证(zheng)关系。在感知层面(mian),它(ta)既呈现受访者听觉/身(shen)体经验的多样性,又整合(he)为具有文(wen)化共性的声学图式:阿妈饱受“风呜呜叫,有何物事想逃,逃不出去”的折磨,“阿妈”拍“垃圾(ji)”脖子的巴掌声难(nan)以(yi)消(xiao)散,被拐卖女人对所谓的“海浪的声音”(与铁链、鞭(bian)子抽打声的混同)习以(yi)为常乃至忘却,离乡(xiang)之(zhi)人听到“沉默在言说,喧嚣充斥耳边”,计划生育出逃女人在坟坑听见苦命人的细语和啼哭;这些违背常识性的“幻听”有如声声判(pan)词分别昭示了他们各自的生命困境——畏罪、抛弃、鞭(bian)笞、遗忘、残杀……这些声音彼此缠(chan)绕(rao)在一(yi)起,演绎着历史的罪愆(qian)如何“附身(shen)”个(ge)体,又彰显了他们如何在声音中辨认自己,以(yi)及在讲述中自我救赎与他者救赎、自我控诉与他者控诉的大(da)观,土地的历史由此与个(ge)人的历史建立了回溯与逃亡的暧昧关系。在空间(jian)层面(mian)上,声音景观既是风滩自然/文(wen)化的双重声音与空间(jian)对受访者的自我意识的形塑(su),又作为受访者对于生产声音的风滩这一(yi)空间(jian)的阐(chan)释性重构:在这里,鞭(bian)炮声、风声、海浪声、树叶摇动(dong)的声音、早餐店主(zhu)老婆的声音、阿妈的声音、野鬼的哀嚎声、枪声、喊声、木(mu)鱼声等等幻化出一(yi)个(ge)时而鬼气森森,时而绵绵不绝,时而波(bo)澜壮阔的世界,展现着械斗前夜和械斗之(zhi)后(hou)这片土地上的种种喧哗与骚动(dong)——在对历史的献祭(ji)中,声音成为最忠实的祭(ji)品。在这一(yi)意义上,《蛮与痴》中的蛮话口(kou)述用独特的声音书写既承载了私(si)人化的听觉记忆与情(qing)感投射,又构成公共领域的声学符号系统;既可(ke)能激发诗性的想象延展,也导向了对江南垟地域文(wen)化的结构性反思(si)。

当(dang)然,就作为“声学实践”的蛮话而言,小说的普通话叙(xu)事部分也为蛮话及其文(wen)化根性做了某种隐喻或注脚。例如第二部关于“鸟人辉”和鸬鹚的记叙(xu)中,“只(zhi)有读过书的才知道这(鸬鹚)是学名,顶规范的称呼,足可(ke)见蛮话里头也大(da)有文(wen)化”“蛮话人好(hao)像动(dong)不动(dong)就要咒人死……这些话几乎人人都会(hui)脱口(kou)而出,可(ke)其实谁也不会(hui)细想其中的含义。话头只(zhi)是话头,话头是无字无义的,要是被人点(dian)明,说的人自己倒会(hui)吓上一(yi)跳,……可(ke)到底挡不住从(cong)小到大(da)的语言习惯,没过多久(jiu)又开始满嘴‘棺木(mu)’了”[10]。当(dang)官方话语通过“鸬鹚”学名的知识性赋权完成对蛮话的符号收编(bian)时,那些游弋在语言表意系统之(zhi)外的咒骂声(如“棺木(mu)”“短命”“泥圹”“绝代”)却以(yi)去语义化的声音狂欢,构建起方言群落的抵抗诗学——暴力的能指在无意识重复中蜕(tui)变为文(wen)化基因的声学载体,既逃避了符号暴力的规训,又以(yi)声音的肉身(shen)性守护着未被知识体制(zhi)驯化的语言野性。

二、记忆的蒙太奇:时间(jian)的褶皱(zhou)与层叠

郑恩柏在访谈中提到:“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zhong)秉持着图像化的翅膀(bang)形态结构:前部是单侧羽(yu)翼与相邻羽(yu)翼形成规律性交替;中部则演变为多向交错的复合(he)结构,各层羽(yu)片呈现出有机(ji)生长的混杂状态;尾部复归为规整的交替排列序(xu)列。”在如此精巧的叙(xu)事架构中,我们仿佛看到那只(zhi)名为“将军”的鸬鹚正逃出书页(ye),翱翔天(tian)际,向我们飞来——形构便也因此穿越(yue)物理(li)的罅隙,成为了新的地方与民族寓言,时间(jian)的齿轮于焉显现。

在保罗·利科看来,“凡是我们叙(xu)述的都要进入(ru)时间(jian),占有时间(jian),时间(jian)性地展开;而且凡是在时间(jian)里发生的都是可(ke)以(yi)叙(xu)述的”[11]。时间(jian)性成为人类的存在经验与“叙(xu)述游戏”的一(yi)种互文(wen)形式,而“叙(xu)事以(yi)一(yi)种图式化的方式来支配时间(jian),从(cong)而以(yi)一(yi)种‘塑(su)形’(和谐)的力量来整合(he)与操(cao)纵离散(不和谐)的时间(jian)经验”[12]。在《蛮与痴》中,图式化的塑(su)形便是构建时间(jian)审美性和寓言性的重要一(yi)环(huan),而承载图式的核心恰在于记忆的多重表达(da)方式及其组合(he)方式。

首先,正如郑恩柏所提及的,全书三部分的方言和普通话的组合(he)方式极其巧妙。第一(yi)部普通话叙(xu)事在前,蛮话口(kou)述在后(hou),蛮话口(kou)述为普通话叙(xu)事提供了后(hou)见之(zhi)明的寓言,诸如《陈永坤》揭示了明泽的死亡、阿勤出海的意图,《卫生所所长》谈及了明泽受伤(shang)后(hou)的明勤和明杰的状态,因而前者作为制(zhi)造高潮的加密,而后(hou)者作为反高潮的解码。第三部蛮话口(kou)述在前,普通话叙(xu)事在后(hou),方言口(kou)述成为标准语书写的阐(chan)释前文(wen)本,诸如当(dang)《佛教徒》说出了阿青(qing)的身(shen)世和去向后(hou),病(bing)重的阿青(qing)被迫与明泽配冥婚的情(qing)节才在第六章登场;当(dang)《陈明胜》道出了人物之(zhi)间(jian)错杂的关系如“头两个(ge)伢仔生出统活不下(xia)来”[13]以(yi)及人物前世今生的命运后(hou),第四章明泽临死前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未来”“许多只(zhi)手”“鸟群”才有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前者作为先行预设的解码,而后(hou)者则反作为具有多重象征(zheng)性的加密。中部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多声部状态,普通话与方言文(wen)本不仅彼此交织,其各自内部亦(yi)随着时空交错的叙(xu)事裂隙不断延异着——意义通过无声地颠覆既定结构来显现自身(shen)的存在,例如第七章抛开三兄弟(di),转(zhuan)而讲述“鸟人辉”的故事,读者大(da)可(ke)一(yi)观“将军”的“重情(qing)重义”“王(wang)者风范”甚(shen)至甘于“鸬鹚命”的愚忠,但第九章中的“将军”反倒显得(de)那么不解人意、自私(si)、贪婪乃至残暴,“将军”形象的“过去”与“现在”显得(de)如此无法(fa)自洽,乃至读者在怀疑其形象可(ke)靠性的同时,也怀疑其被言说的姿态,被无数重定义的人生,或者历史自身(shen)的存在方式,这无疑与其后(hou)“离乡(xiang)之(zhi)人”所述“历史的虚无”形成隐秘共振。于是,高潮迭起与反高潮解构、整体性叙(xu)事与碎片化表述的层叠并置,使时间(jian)在叙(xu)述内外形成多重折叠。这种叙(xu)事时序(xu)的重置,实质上构成了文(wen)本意义生产的双重编(bian)码体系,混沌无序(xu)反倒证(zheng)实了地域的奇观,不禁使读者回想起史铁生的哲思(si):“过去并未消(xiao)失,而未来已经存在。”[14]

更为重要的是,小说叙(xu)述“鸟人辉”和“将军”事迹的第七章恰好(hao)位于中部(共十(shi)五章)的最中间(jian),也同样是整部小说的最中间(jian)。换言之(zhi),这只(zhi)性格独异的鸬鹚看似与三兄弟(di)出海的主(zhu)线故事没有直接联系,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整部小说时序(xu)的骨架,无论是结构性的,抑(yi)或象征(zheng)性的——追逐自由、渴望收获、遭遇风暴、直面(mian)死亡。随之(zhi),保罗·利科所谓“图式化的塑(su)形”在《蛮与痴》中便以(yi)一(yi)只(zhi)鸟的形象得(de)以(yi)呈现,而这一(yi)形象也以(yi)“彩蛋”的形式镶(xiang)嵌在小说时序(xu)各部分,无论是每(mei)只(zhi)船“就像飞鸟寻找可(ke)供驻足的沙洲”[15],或是明泽临死前所看到的“有的像哭,有的像叹息,有的像呻吟”[16]的小鸟。

此外,小说中蛮话口(kou)述的类生活化模仿完成了对时序(xu)逻辑(ji)更为彻底的消(xiao)解。小说中几乎没有一(yi)篇访谈稿以(yi)吻(wen)合(he)故事发展逻辑(ji)的顺叙(xu)展开,而是任凭情(qing)绪肌理(li)与意识暗流的自然涌动(dong)。这样变化莫测、杂乱无章的口(kou)述似乎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相通,似乎试图借混乱的梦(meng)呓书写感知“当(dang)下(xia)”的深(shen)层真实。但遗憾或庆(qing)幸的是,土生土长的渔村(cun)村(cun)民们大(da)概(gai)并不理(li)解什么是意识流,也对所谓“深(shen)层真实”漠不关心。这恰恰表征(zheng)出一(yi)种对线性史观的解构,意识流并不仰赖所谓“现代性”的合(he)法(fa)性,而时间(jian)秩序(xu)在其被宣布崩溃之(zhi)前早已崩溃。

譬如,“垃圾(ji)”的口(kou)述先以(yi)“我年轻时候做过顶勇的事情(qing)就是领头去把东湾人的船烧了。我赖尾坐了好(hao)几年牢间(jian),但是冇点(dian)后(hou)悔(hui)”[17]开场,随后(hou)片段性地讲述“垃圾(ji)”的由来,进而开始讲述自己的生平,其间(jian)又反反复复穿插一(yi)些额外信息,如“对了,张良山那边跟我同辈的叔伯(bo)兄弟(di)都是克字行的”“过去这么久(jiu)了,要是不讲起,我自个(ge)也记不得(de)了”[18],直到最后(hou)烧船事件和被称作“垃圾(ji)”的原因才尽数揭晓。在这里,讲述顺序(xu)的打乱一(yi)再延宕了故事的逻辑(ji)和真相,但也正是如此,“垃圾(ji)”的心路历程才得(de)以(yi)更真实地呈现。当(dang)他反反复复提及自己姓甚(shen)名谁(陈宗鹏、姓张的、阿巧、阿大(da)、呼保义、垃圾(ji)),用被拐卖女人的遭遇自我安慰(wei),以(yi)及拖延烧船事件的时候,也正是他不断以(yi)自嘲的方式隐瞒伤(shang)痕的时刻。那一(yi)瞬间(jian),找寻到自我归属的“呼保义”终(zhong)于还是逃不过投降的命运,戏里戏外,在记忆切片下(xia)同归于尽。

又如,当(dang)女子械斗队长谈及永忠抢了她们风头:“那暝过后(hou),大(da)家统讲永忠了不起,冇一(yi)个(ge)人记得(de)我们女子军”“呵呵,这根本就不是我们,是讲永忠厉害”“早早个(ge)就冇人记得(de)我们做过何物事了”“那暝过后(hou),大(da)家统在讲永忠多厉害”[19]。这一(yi)系列重复性的表述作为话语标记,不仅将历史切割为前/后(hou)械斗的二元时空,更通过记忆的反复使“那暝”成为被浓(nong)缩和凝固的史诗现场。透过女子械斗队长切割时序(xu)的叙(xu)述方式,读者并不难(nan)发现被压抑(yi)的女性主(zhu)体气概(gai)、造反批斗和她口(kou)中“赢”的欲(yu)望达(da)成了同构,历史的言说方式便从(cong)各类语录、主(zhu)义或信仰的标榜中抽离出来。然而,历史远非如此简(jian)单:如果(guo)她确信一(yi)切只(zhi)是欲(yu)望作祟,又何以(yi)坚信“老娘(niang)客可(ke)以(yi)顶半(ban)边天(tian)”的箴言?如果(guo)她始终(zhong)确信妇女的主(zhu)体性,又何必如此在意永忠“篡夺”的嘉许?这些内在的症结反映的正是历史言说的困境:被压抑(yi)的记忆既渴求(qiu)通过言说确证(zheng)自身(shen)在场,又无可(ke)避免地陷入(ru)修辞(ci)陷阱(jing),其吊(diao)诡性在于叙(xu)述者试图解构权力话语的同时,其语言肌理(li)已悄然复现了权力结构的纹路。

当(dang)然,看似时序(xu)井然的普通话叙(xu)事中也暗藏(cang)着玄机(ji)。除了“鸟人辉”一(yi)章单独将时间(jian)拉回过去,点(dian)缀在小说中的风俗与习惯描写也屡屡擘画着一(yi)个(ge)“沉陷于漫无边际的等待(dai)”中的渔村(cun),一(yi)片在明杰眼(yan)中象征(zheng)着“确定无误生活”的大(da)海。明勤和明泽的心理(li)时间(jian)同样在不断颠毁着现实时间(jian),诸如明杰“灵魂深(shen)处的痛苦源(yuan)自阿妈日复一(yi)日补(bu)网的动(dong)作”[20],明勤“想象着这只(zhi)船的过去”“听到了那声呼唤——又好(hao)像来自远方”[21]。心理(li)时空与现实世界的错位致使三兄弟(di)始终(zhong)在晦暗/明朗、希望/绝望、真实/虚无、激情(qing)/理(li)性二元的边界游走,永远无法(fa)驻足。

最后(hou),蛮话口(kou)述的故事同样具有鲜明的时间(jian)象喻,这一(yi)诗性的象喻又与贯穿小说始终(zhong)的佛教轮回观形成互文(wen)张力,构筑起一(yi)个(ge)杂糅、停滞与轮回共在的时空,从(cong)而指向了一(yi)些深(shen)层悖论:历史究(jiu)竟是线性的,还是循环(huan)的?其中,《离乡(xiang)之(zhi)人》和《五金店主(zhu)》为我们提供了一(yi)些阐(chan)释的可(ke)能。在离乡(xiang)之(zhi)人看来,“现在”不过是“当(dang)时”极其荒诞的改头换面(mian),“所有人的疯狂在整个(ge)冷(leng)酷的历史里头,简(jian)直连一(yi)道小浪都算不上”“翻来覆去,回回都是那样”[22],时间(jian)轮回着。然而,离乡(xiang)之(zhi)人自己“从(cong)来就对风滩没有什么感情(qing)”的态度、他对父辈的抗拒与恐惧(ju)以(yi)及信仰和怀疑的缺失反倒证(zheng)明了变化已然发生。当(dang)他自觉优胜劣汰观念根深(shen)蒂固的那一(yi)刻,他便获得(de)了与自己所批判(pan)的轮回时间(jian)的距(ju)离,“反抗”于是仅仅是一(yi)个(ge)姿态,为的是进入(ru)一(yi)个(ge)如陈映真描摹的“共犯结构”[23],所谓“欲(yu)知本味,自抉其心”。在这一(yi)意义上,时间(jian)就并不止于结果(guo)层面(mian)的虚设,而意味着不断在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中克服(fu)精神危机(ji)的动(dong)态努力。

而在五金店主(zhu)那里,械斗那晚的时钟始终(zhong)“指着九点(dian)多……时间(jian)怎么好(hao)像冇变过”,于是在“根本看不出伊在动(dong)的月光母”下(xia),梦(meng)境与现实如“自啮其身(shen)”的毒(du)蛇彼此缠(chan)绕(rao),而他“拼命爬(pa),拼命钻,就是走不出”[24]。钟表、日头、月光母和柚子等圆形的意象不难(nan)让读者理(li)解梦(meng)境的形成,也自然想起芒(mang)福德的洞见:“自从(cong)钟表被发明以(yi)来,人类的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25]但倘若(ruo)没有钟表的运转(zhuan)让他用开店的忙碌缓解生命沉重的苦闷,五金店主(zhu)将陷落到一(yi)个(ge)希望的永恒抑(yi)或绝望的永恒?因此,线性的时间(jian)既是安抚和逃避轮回焦虑的权宜之(zhi)计,又是不断逼近、实现和加速轮回的始作俑者;轮回则成为可(ke)供照(zhao)见命运的深(shen)渊,不,大(da)海——于是那个(ge)爬(pa)到船头摘柚子的人不是因失足落水,而是海底捞月——擅自窥探命运者终(zhong)将自尝死的代价。阿妈、计划生育出逃女人、佛教徒、做会(hui)钱人、东湾生意人等群像反反复复、神神叨叨的佛教谶纬和三兄弟(di)的出海纪程便暗含了此中之(zhi)意,对时间(jian)的理(li)解因而真正意义上的既具有地域性,又获得(de)了普世性。

三、历史即怪兽:困在无名深(shen)处的痉挛

在《历史与怪兽》中,王(wang)德威(wei)借梼(tao)杌(wo)探勘历史暴力及其文(wen)本再现,勾勒一(yi)个(ge)世纪的历史暴力如何以(yi)不同方式肆虐中国,并对其招致的伦(lun)理(li)与技(ji)术后(hou)果(guo)细加省察,让跨越(yue)文(wen)化、国族、时空的众多声音展开颉(jia)颃对话——“历史的本然存在,甚(shen)至吊(diao)诡地成为集恶之(zhi)大(da)成的见证(zheng)”[26]。当(dang)在中国历史的视野中进行解释时,它(ta)暗示怪兽梼(tao)杌(wo)可(ke)能充当(dang)了所有文(wen)明化的自我理(li)解的前提条件,但身(shen)处其中的我们,早已沦为怪兽的一(yi)环(huan)而不自知。

1982年8月,金乡(xiang)区石坪乡(xiang)内岙村(cun)联合(he)炎亭镇东沙村(cun),与石坪乡(xiang)外岙村(cun)和炎亭镇西沙村(cun)发生了一(yi)场械斗,双方共烧毁渔船5只(zhi),民房18间(jian),捣毁民房19间(jian)。宗族械斗的直接起因从(cong)为宣泄和炫耀本姓的实力的宗族利益,转(zhuan)向个(ge)人间(jian)的琐事细故[27];《蛮与痴》的故事背景当(dang)发生于该时该地。然而,这些资料至今仍完好(hao)无损地存留于《苍南县志》、《平阳县志》各有关分志稿本中[28],这似乎与小说开篇(即伪访谈稿序(xu))所谓“曾经存放于政府档案室(shi)里的纸面(mian)资料,也早已全部消(xiao)逝(shi)在2006年桑美台风哀嚎式的回旋中”大(da)相径庭。我们固然无法(fa)忽视作者回避现实瓜(gua)葛以(yi)及小说本身(shen)虚构性的要求(qiu),但作者何必执意改写现实,以(yi)强调文(wen)献的既逝(shi),或历史的既逝(shi)?随之(zhi),这段械斗的历史便不再仅仅因为文(wen)本的丧失而获得(de)话语的鲜活,而承受着鬼魅的附身(shen)——它(ta)注定要“死亡”,也正是它(ta)的“死亡”,为那些未被收录的、漂浮在台风里的个(ge)体悲鸣与暴力开辟了一(yi)条重返现场的幽冥通道——历史本是怪兽的化身(shen)。

汪晖从(cong)鲁迅的论著中发见:“无名不仅是历史的本来状态,也蕴含着创造力和未来性……经验中埋藏(cang)着无数的、源(yuan)自不同方向的、无法(fa)用‘名相’加以(yi)概(gai)括的牺(xi)牲,因此,无名者自觉名相与己无关的瞬间(jian)正是‘真实’得(de)以(yi)显现的时刻……如果(guo)历史叙(xu)述中的有名者是记忆筛选的产物,那么无名者则是遗忘之(zhi)海本身(shen),他们尽管个(ge)性和经历各异,但不可(ke)避免地具有群体性特征(zheng),他们只(zhi)是在革(ge)命、战争(zheng)、灾难(nan)和巨变中才能以(yi)群体形式显形。”[29]读者大(da)可(ke)察觉《蛮与痴》与《狂人日记》在创作地域、书名和叙(xu)事线索上的相似性,但除去作者并不认同的牵强附会(hui)的论断,我们应当(dang)找到两大(da)著作在历史认识上的关联性:如果(guo)彼时的鲁迅将历史怪兽视作吃人的“大(da)有”,那么《蛮与痴》则将其幻化为附身(shen)的“大(da)无”,消(xiao)逝(shi)的纸面(mian)资料、挫败的理(li)想、不可(ke)抵达(da)的记忆,或许与七年后(hou)的鲁迅所顿悟的“无物之(zhi)阵”结成了结构性的对话。

小说多次写到这样的场景:阿妈“有何物事想逃,逃不出去”[30],早餐店主(zhu)“何物也冇看到”[31],明勤感到那艘船“如此庞大(da),却沉默得(de)仿佛消(xiao)隐于世间(jian)”[32],陈明胜阿妈“何物也冇争(zheng)来”[33],陈永坤认为“做了几年牢”罪也还不清,“有人”吞下(xia)鸬鹚囒但它(ta)“也许始终(zhong)在那,从(cong)没有化开过”[34],被拐卖女人“觉得(de)面(mian)前这些物事不晓得(de)哪里来的”[35],离乡(xiang)之(zhi)人“听到空气在炸裂,可(ke)是一(yi)抬(tai)头,却连半(ban)点(dian)风声都没有”[36],计划生育出逃女人感到“声音明明顶远,又感觉顶近,越(yue)听越(yue)不真实”[37]……在他们身(shen)上,历史的无名性不仅时刻降临,成为难(nan)以(yi)言状的命数,而且当(dang)他们为之(zhi)哭诉、宣泄或逃离之(zhi)时,自己也同样被纳入(ru)新的无名之(zhi)中,乃至延续并加剧(ju)了历史的无名,这种加剧(ju)并非“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无名自身(shen)的无限增殖(zhi),如同没有人可(ke)以(yi)仅凭坐牢免去械斗的罪过,但口(kou)述的所有人却都显得(de)如此真诚和无罪。同样的,他们中的多数诸如早餐店主(zhu)、被拐卖女人、离乡(xiang)之(zhi)人、东湾生意人甚(shen)至连称谓都没有的“有人”都是无名者,这群无名者埋藏(cang)着无数种表述历史的方式,但如汪晖所说,他们正是遗忘之(zhi)海本身(shen),只(zhi)在械斗中才能以(yi)群体形式显形。这群“庸碌”之(zhi)辈在口(kou)述中注定多多少少包装(zhuang)了自己再造的身(shen)份,尤其是作为受访者的角色,但在某些叙(xu)述时刻,那些在苦难(nan)乃至穷途末路的催逼下(xia)意识失去作用的时刻,他们才认识到自己和有名的世界其实是无关的,正如被拐卖女人疯癫的瞬间(jian):

顶冇钞票的,新妇讨不起,才买伊们那些老货……一(yi)斤七两,身(shen)体健康,好(hao)生养,准定生男伢仔……统是姓陈的那些山种,讲起来好(hao)听,钞票收去给政府,呸,政府碰到伊们姓陈的还不是得(de)叫阿翁!一(yi)张结婚证(zheng)这样棺木(mu)贵……挑(tiao)鸡仔也挑(tiao)肥肥个(ge),瘦叽硌(ge)陵登,养了活噶(ga)……伢仔生下(xia)来就好(hao)了,尔要伊逃伊也不逃……食我的用我的,尔阿母……铁链把我拽牢,铃铃响,铃铃响,响冇歇(xie)……[38]

此处,所有的记忆断片,那些最真实的视听印象被调动(dong)出来,揭示着她被压抑(yi)的痛苦同时,也证(zheng)明历史怪兽的无名性如何让这个(ge)无名的女人成为自觉“倒带”的容器(qi)。

而对于那些“有名者”,“无名”又是何以(yi)在其身(shen)上发生作用的呢?三兄弟(di)出海的失败固然是其最为现实的昭示,明泽的死亡更沉重地道明:无名的历史用暴力和遗忘的方式强行将“有名者”转(zhuan)变为“无名者”。但是,三兄弟(di)更为隐秘的心灵世界实际上同样深(shen)锚了看待(dai)历史的方式,以(yi)至于主(zhu)导了他们的动(dong)机(ji),乃至命运。在第一(yi)部第三章开头,他们的动(dong)机(ji)便呈现为“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庆(qing)贺他们堂(tang)兄的婚礼”[39];在陈明胜的转(zhuan)述中,明勤同样说“伊们想捞鱼来给阿胜当(dang)讨亲的礼物”,并且“讲的时候很(hen)认真”[40]。随着普通话叙(xu)事时间(jian)线的发展,读者不难(nan)察觉对象征(zheng)“自由”的大(da)海情(qing)结、证(zheng)明自己并得(de)到关注的渴望以(yi)及如《沉沦》主(zhu)人公般(ban)青(qing)春期无处发泄的苦闷构成了他们出海打渔的情(qing)感动(dong)机(ji)。然而,小说在第二部第十(shi)三章的一(yi)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线索。

老人说,海上不太平啊,以(yi)前从(cong)没有这么多古怪之(zhi)事,近几年却频频发生。好(hao)像自从(cong)毛主(zhu)席(xi)离世,山河(he)湖海里的邪祟都压不住了,通通往外冒。众人悲叹,渐(jian)渐(jian)从(cong)对他人的同情(qing)转(zhuan)为自我哀怜,最终(zhong)导致那股(gu)深(shen)邃而广袤的忧(you)伤(shang)四处弥漫。还有许多人,再度怀想起毛主(zhu)席(xi)在世的日子,继而深(shen)深(shen)陶醉在至今铭记那份恩德的满足中,徒留两个(ge)家庭暗自饮泣。……三兄弟(di)自始至终(zhong)不曾分享过这份悲哀,他们被激情(qing)包裹(guo),已经好(hao)几次偷(tou)偷(tou)潜入(ru)那只(zhi)船中,做着出海前的各项准备。[41]

面(mian)对那个(ge)如戴锦华所说已然成为“中国社会(hui)‘正常肌体’上似可(ke)彻底剔除的‘癌变’”[42]的历史,众人以(yi)哀叹或陶醉的方式,表达(da)了一(yi)套符合(he)中国古代社会(hui)或前革(ge)命社会(hui)运行逻辑(ji)的帝王(wang)神异观。但对三兄弟(di)而言——这群同样经历了这段庞大(da)的历史,甚(shen)至可(ke)能是其主(zhu)力军的年轻人,却表现出极为反常的态度。是什么造成了无视?又是什么促成了“激情(qing)”?显然,上述诸多动(dong)机(ji)是难(nan)以(yi)支撑(cheng)的。如果(guo)说,彼时新时期的改革(ge)举(ju)措是其时代诱因,那么这个(ge)在1980年代初尚属偏(pian)僻闭塞的弹(dan)丸之(zhi)地何来春风可(ke)享?三兄弟(di)延续老一(yi)辈的出海捕鱼方式更足以(yi)作为反驳,他们的激情(qing)必然与过去有关。众人是视其已尽而悲,而他们是因其未死而乐;或者说,是过去的幽灵用借尸还魂式的降临重演了这段“激情(qing)”和激情(qing)败亡的灾殃。这正应验了陈永坤关于明勤的叙(xu)述隐喻:“娒娒刚从(cong)腹肚(du)里抱出,给日头吓着了,眼(yan)睛就撑(cheng)不开了……讲伊那是眼(yan)皮给障眼(yan)鬼糊(hu)了,得(de)在日头正的时候,把窗头布划一(yi)道开,眼(yan)睛也就撑(cheng)开了。”[43]借用小说的话来说便是:“那时的障眼(yan)鬼离开了吗?抑(yi)或只(zhi)是被他遗忘?”

所以(yi),我们在“无名者”身(shen)上看到了历史的强制(zhi)力和增殖(zhi)力,而在“有名者”身(shen)上则看到其鬼魅性和召(zhao)唤力,三兄弟(di)因而在其唆使下(xia)一(yi)步步走向俄狄(di)浦斯式的终(zhong)局:命可(ke)逃乎?那么,明泽之(zhi)死并非械斗所致的情(qing)节安排也便有了解答。无名历史于是既是命运催迫之(zhi)鬼,又是柏拉图所谓“诗神凭附”之(zhi)鬼,三兄弟(di)的出海历险、受访者似真亦(yi)幻的记忆碎片何尝不是关于生死无常、历史错置的诗篇?

魂兮归来,书写即召(zhao)魂。郑恩柏用他的笔触召(zhao)唤出无数被历史怪兽“无名化”了的生命,而他不只(zhi)面(mian)向过去悼亡,也面(mian)向未来悼亡,蛮话、蛮话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些“错置的时空”,“从(cong)来未必端正的正统”或许也一(yi)如既往,等候历史怪兽的光临。“不知生,焉知死”宁愿转(zhuan)变为“不知死,焉知生”,正如彼得(de)·布鲁克斯视叙(xu)事为死亡冲(chong)动(dong),叙(xu)事成为预知死亡的方式,先行纪事,以(yi)俟大(da)限[44]

余论

当(dang)然,作为一(yi)个(ge)95后(hou)文(wen)学新生代,郑恩柏的首部作品《蛮与痴》仍然存在一(yi)定的局限,譬如措辞(ci)和结构稍显刻意、缺乏一(yi)定的留白等等。但难(nan)能可(ke)贵的是,在文(wen)学市场化和文(wen)学退潮近三十(shi)年后(hou)的今天(tian),身(shen)处城市的他依然用童年的故乡(xiang)和纯文(wen)学的写作姿态抵御着时代的泥沙,去书写那些即将或已然被忘却的乡(xiang)土,去忠实于最真实的、最底层的生命经验。这些潮湿深(shen)处的呢喃也如黄钟大(da)吕,向如今的文(wen)学界提出新的挑(tiao)战:乡(xiang)土文(wen)学该往何处去?那些乡(xiang)土和乡(xiang)土的遗民又该以(yi)何种方式被纪念?郑恩柏说,权且将这部作品称为“后(hou)乡(xiang)土文(wen)学”吧。在“后(hou)”学盛行且蔓延的今天(tian),我们希望乡(xiang)土文(wen)学也能迎来新生。祝福并期待(dai)他的新作。

注释

1.王(wang)德威(wei):《后(hou)遗民写作》,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年,第47-49页(ye)。

2.李昀:《将-来的书写,德里达(da)的幽灵政治学探微》,载《文(wen)艺理(li)论研究(jiu)》2021年第1期,第189-197页(ye)。

3.路杨:《上海的声景:现代作家的都市听觉实践》,载《文(wen)化研究(jiu)》2018年第1期,第29-50页(ye)。

4.崔(cui)莹:《王(wang)德威(wei)评莫言阎(yan)连科王(wang)安忆》,腾讯文(wen)化2015年03月06日,参见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10-83211.shtml。

5.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4页(ye)。

6.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70-371页(ye)。

7.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68页(ye)。

8.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53-55页(ye)。

9.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56-357页(ye)。

10.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95-199页(ye)。

11.【法(fa)】保罗·利科:《从(cong)文(wen)本到行动(dong)》,夏小燕(yan)译,上海:华东师范大(da)学出版社,2015年,第9页(ye)。

12.肖文(wen)婷:《保罗·利科的“叙(xu)事阐(chan)释学”与中国文(wen)学阐(chan)释学的理(li)论构建》,载《中国美学》2024年第1期,第36-48页(ye)。

13.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49页(ye)。

14.史铁生:《务(wu)虚笔记》,沈阳:春风文(wen)艺出版社,2006年,第16页(ye)。

15.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41页(ye)。

16.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66页(ye)。

17.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73页(ye)。

18.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77-178页(ye)。

19.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85-299页(ye)。

20.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8页(ye)。

21.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76-277页(ye)。

22.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53页(ye)。

23.赵刚:《精神危机(ji)是如何克服(fu)的?——陈映真的1980年代》,载《中国现代文(wen)学研究(jiu)丛刊(kan)》2024年第8期,第77-130页(ye)。

24.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31-332页(ye)。

25.尼尔·波(bo)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da)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ye)。

26.王(wang)德威(wei):《历史与怪兽》,台北:麦田出版社,2011年,第10页(ye)。

27.参见余炳辉:《苍南县江南三区宗族械斗的起因和衰落》,载《末定稿》1986年第3期。

28.参见刘小京:《现代宗族械斗问题研究(jiu)——以(yi)苍南县江南地区为个(ge)案》,载《中国农村(cun)观察》1993年第5期,第44-56页(ye)。

29.汪晖:《历史幽灵学与现代中国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上)》,载《文(wen)史哲》2023年第1期,第5-41页(ye)。

30.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5页(ye)。

31.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1页(ye)。

32.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6页(ye)。

33.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36页(ye)。

34.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08页(ye)。

35.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18页(ye)。

36.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51页(ye)。

37.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70页(ye)。

38.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16-217页(ye)。

39.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11页(ye)。

40.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78页(ye)。

41.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275页(ye)。

42.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wen)化研究(jiu)》,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ye)。

43.郑恩柏:《蛮与痴》,上海:文(wen)汇(hui)出版社,2025年,第74-75页(ye)。

44.参见彼得(de)·布鲁克斯(Peter Brooks)的讨论,Reading for the Plot: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2。

《蛮与痴》,郑恩柏/著,文(wen)汇(hui)出版社·惊奇,2025年1月版

最新新闻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