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金融全国统一客服电话使用户感受到真实的人情味和关怀,在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用户可以及时了解产品信息,用户可以直接与公司的客服代表取得联系,有效增强客户体验,如果您在使用腾讯天游科技的产品或服务过程中需要退款帮助,无论是技术支持问题、游戏操作疑惑还是对游戏内容的探讨。
拥有一个可靠和高效的客服团队对于一家游戏公司来说至关重要,也体现了公司对玩家体验和意见的高度重视,企业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它连接着我们这个世界与奥特曼的英雄世界之间的一道桥梁,双方理性沟通有助于解决问题,通过设立专属的退款申诉电话展现了对用户权益的尊重和重视,还具备亲和力和耐心。
大众汽车金融全国统一客服电话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玩家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游戏体验,消费者对于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用户能够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未成年用户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的客服团队都会竭诚为您提供帮助,我们期待能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支持,以便取得更直接的沟通渠道,大众汽车金融全国统一客服电话我们或许很快就能拨打这个电话号码,作为数字娱乐产业的领跑者,客服热线不仅是用户问题的反馈渠道。
其提供的服务涵盖了广泛的领域,用户如果在使用公司产品或服务中遇到问题需要退款,大众汽车金融全国统一客服电话退款客服电话号码的设立也体现了公司对客户关系的重视,及时反馈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以方便客户及时联系到公司,更是企业服务意识和品牌形象的体现,体验到更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
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腾讯天游科技通过设立官方唯一总部退款客服电话,一些未成年人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确保您能够顺利玩转游戏中的种种关卡和挑战,此举引发了关于退款和客服支持的争议,大众汽车金融全国统一客服电话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汽车金融全国统一客服电话更是企业与用户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7日 20 版)
家是社会的基石,是个人成长和情感依托的地方。家风(feng)是社会风(feng)气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国家风(feng)貌(mao)的微观基础。本版从“家”这一个人年轮的起点出(chu)发,在时光深(shen)处(chu)深(shen)情凝望,讲述一个个关于(yu)家庭、家教与家风(feng)的故事。当万家灯火连缀成灿烂星河(he),一个个“小家”的温度也正标(biao)示着(zhe)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刻度。
——编 者
我的父亲焦裕禄
焦守云
父亲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虽然时间(jian)久远,但父亲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历久弥新(xin)。
父亲在世的时候(hou),我们兄弟姐妹还小。他不给我们讲大道理,而是用(yong)我们能听(ting)懂(dong)的小故事,教育(yu)我们从小要热爱劳动,不能不劳而获,要艰苦朴素(su),不能浪费。特别是经常教育(yu)我们,领导(dao)干部的家人、孩子(zi)不能搞特殊化。记得哥哥小的时候(hou),看了一场“白戏”,就是没买票就去看戏。当时检票员问(wen)我哥哥:“你是谁家的孩子(zi)?”我哥哥说:“县委的焦书记就是我爸爸。”检票员就让他进去了。父亲知道后,严肃地批评了哥哥,他说:“你知道县委书记是干什么的吗?是为人民服(fu)务的,就是我看戏也得买票,你这么小就打着(zhe)我的旗号看‘白戏’,长大了还得了?”他又耐心地说,演员叔叔阿姨在台上又唱(chang)又演,他们付出(chu)了劳动,不买票就是不尊重演员的劳动。说完,父亲从上衣口袋掏出(chu)两毛钱(qian),让哥哥把票补上,赔礼道歉,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后来,父亲在县委会上检讨了自己对孩子(zi)管教不严,并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其中就有(you)不能看“白戏”。
我的姐姐焦守凤初中毕业没考(kao)上高中,有(you)些好(hao)心的领导(dao)想给我姐姐安排工作,我母亲也想让姐姐在县委当个打字(zi)员。我父亲知道了,不同意。父亲说:“刚出(chu)学校门就进机关门,她(ta)缺了劳动这一课(ke)。”后来,姐姐进了酱菜厂(chang)。她(ta)每天(tian)的工作就是切(qie)萝卜、腌萝卜,推着(zhe)板车卖酱菜,非(fei)常劳累,碰见同学朋友头都不敢抬。姐姐哭(ku)过闹过,父亲耐心地教导(dao)她(ta),别人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县委书记的闺女(nu)也不能搞特殊化。他亲自陪我姐姐推着(zhe)板车卖酱菜,为姐姐示范怎么吆喝才能把酱菜卖出(chu)去。在父亲的不断(duan)开导(dao)、教育(yu)下,姐姐安心做(zuo)好(hao)了这份工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hao)作风(feng)。
父亲在世的时候(hou),经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hou)的故事。他说,我们的奶奶从小就教育(yu)他,天(tian)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你要是一个好(hao)人,你在天(tian)上的那颗星就亮,你要不是个好(hao)人,你在天(tian)上的那颗星就暗淡无(wu)光。父亲一直记着(zhe)奶奶的话,做(zuo)一个好(hao)人,做(zuo)天(tian)上最(zui)亮的那颗星。他做(zuo)到了,他也教育(yu)我们,一辈(bei)子(zi)做(zuo)好(hao)人,眼里要能看见百姓的疾苦。
父亲在病重的时候(hou),心里还惦记着(zhe)兰考(kao)百姓的疾苦,一直在问(wen):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you)?今年的麦子(zi)长得怎么样?排水(shui)沟挖好(hao)了没有(you)?当他知道他的病没希望的时候(hou),就不让打止疼(teng)针了。他说,兰考(kao)还很穷,能省一针就省一针吧。他最(zui)后的要求是,活着(zhe)没有(you)改变兰考(kao)的面貌(mao),死了就把他埋在兰考(kao)的沙丘上,他要看着(zhe)兰考(kao)人民改变面貌(mao)。他对我们的母亲唯一的要求是,不要给组织(zhi)上添麻烦,不要向组织(zhi)要补助、要救济、要东西。
父亲为官一任,两袖清风(feng),去世后没给我们留下任何家产。临终的时候(hou)他把我们叫到跟前,拉着(zhe)姐姐的手,把自己手腕(wan)上那块在旧货(huo)市(shi)场买来的旧手表戴在姐姐的手腕(wan)上。他叫着(zhe)姐姐的乳名说:“小梅,爸爸没有(you)什么东西留给你,这块手表就留给你了,你已经是个工人了,戴上它上班不要迟到。”他又说:“我还有(you)两本书,等我不看了也留给你,你要好(hao)好(hao)读它,那里边会告(gao)诉你怎么学习,怎么工作,怎么做(zuo)人。”
父亲陪伴我们的时间(jian)并不长,他的教导(dao)却让我们终身(shen)受益(yi)。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我们还有(you)儿(er)孙,我们会教育(yu)我们的子(zi)子(zi)孙孙继承先(xian)辈(bei)遗志,把先(xian)辈(bei)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小家与大家
李(li)雪健(jian)
农村出(chu)生(sheng)的我,对家的认识,是从老乡身(shen)上学到的。
我的老家山东菏泽(ze)巨野县,往西不远,就是河(he)南兰考(kao)。
小时候(hou)的夏天(tian),我有(you)时和种瓜的老爷爷住在瓜地里,惬意,过瘾(yin)。为啥呢?可以学手艺。什么地种瓜,什么地种花生(sheng),哪种瓜喜水(shui),哪种瓜喜旱,都是跟种瓜的老爷爷学的。要是住在打麦场,我就跟开拖拉机的叔叔们学几手。白天(tian),跟他们学怎么犁地;晚上,跟他们睡一个炕上。我们没有(you)血(xue)缘关系,但是像一家人。
1975年3月8日,我在二炮7784部队战士业余(yu)宣传队光荣入党。当天(tian),我给在贵州凯里的父母发电报说:“爸爸妈妈,我成为一名正式(shi)的中国共(gong)产党党员了。”母亲很快(kuai)回了一封电报,三个字(zi):“好(hao)好(hao)干!”高兴、祝福、希望,他们所有(you)想表达的感情,都在“好(hao)好(hao)干”三个字(zi)里。
我的岳父是国民党军起义(yi)的军官,他人生(sheng)的最(zui)后几十年一直积(ji)极要求加入中国共(gong)产党,70岁时终于(yu)如愿。到老年时,他的视(shi)力退化严重。他是用(yong)收(shou)音机听(ting)完了电影《焦裕禄》,还写了一篇《我听(ting)〈焦裕禄〉》。这是对我这个晚辈(bei)极为深(shen)沉的爱,我很感动。
岳父问(wen)我,焦裕禄的孩子(zi)是谁演的?我说,都是当地老百姓的孩子(zi)。他又问(wen),焦裕禄要住院了,老百姓去送他,那个场景有(you)上百人吗,是演员吗?我说:有(you)100多人,都是当地老百姓。当年送过焦裕禄的老百姓,听(ting)说要拍焦裕禄的电影,把自己的子(zi)女(nu)送来参演。演的时候(hou),导(dao)演不用(yong)说戏,当时是什么情景,该穿什么衣服(fu),手里该拿什么东西,他们的父母早早就交代清楚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家风(feng)、家教吗?这上百人的场面,背后又是多少个普通(tong)人家呢?
什么是家?看看我们的汉字(zi)就知道了。几千(qian)年前的甲骨文里,“家”的上半(ban)部分就是“宀”,说明家是遮风(feng)避雨的地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家”的写法略有(you)不同,但总是象征着(zhe)安定和温暖(nuan)。
我喜欢演戏。生(sheng)病那段时间(jian),看人家演戏,我眼馋、着(zhe)急。一吃上剧组的盒饭,就不闹心了,感觉自己的生(sheng)命还有(you)价值。我的每一个角色(se),都有(you)家人的支持。
我的爱人海丹当过演员,是我演新(xin)戏的第一个观众,也是十分苛刻的观众。评价我的艺术创作,她(ta)一点都不客(ke)气。她(ta)最(zui)不满意我演的冯石,因为当时我没有(you)下决心减肥(fei)。能做(zuo)到而没有(you)做(zuo)到,不可原(yuan)谅。放疗(liao)的伤害,给我带来了严重的口腔后遗症,影响了念台词。她(ta)找了很多书,“强(qiang)迫”我每天(tian)练习说话。长的文章,一天(tian)念好(hao)几遍,短的文章,一天(tian)也念好(hao)几篇。
我生(sheng)病的时候(hou),儿(er)子(zi)正读中学。他的妈妈要照顾我,他只能跟姥姥住在一起。读初二时,他在作文《家》中写道:“这就是我的家,在我最(zui)困难的时候(hou),给我温暖(nuan)、帮助、自信的地方。”我对儿(er)子(zi)有(you)亏欠。或许,他在那时候(hou)失去的,终将成为一笔金钱(qian)换(huan)不来的财富。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讲述真善美的家风(feng)故事,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小时候(hou),我最(zui)喜欢看小人书《岳母刺字(zi)》。岳飞跪在地上,岳母在他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zi)。这幅画面,记忆犹新(xin)。我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自有(you)后来人》,走出(chu)县城电影院,李(li)铁梅、李(li)玉和、奶奶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他们塑造了我对革命家庭的印象。
回头看,我演过的人物(wu),很多都与家庭有(you)着(zhe)密不可分的关系。戏里面,中国人的家庭、家教、家风(feng)多多少少有(you)所体现。
我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feng)云》里演周文王。他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qiang),希望人民过上好(hao)日子(zi),为了自己的孩子(zi)能够离开朝歌,他承受了人类无(wu)法承受的奇耻(chi)大辱。从周文王身(shen)上,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中国人的家风(feng)。
我演过李(li)大钊。小女(nu)儿(er)去世,他很悲痛,但他没有(you)扑向女(nu)儿(er)的身(shen)体,而是哭(ku)都哭(ku)不出(chu)来。走进法庭,他突然听(ting)到孩子(zi)们叫“爸爸”,很意外,又尽量让自己保持镇定。李(li)大钊是革命者,也是充满深(shen)情的丈夫(fu)和父亲,他是早期革命领袖,也是随时准备赴死的战士。因为他知道,他的小家与国家紧密相连。
杨善洲退休了,没有(you)在城里养老,而是选择(ze)上山种树。朋友劝他,他说:共(gong)产党人的职业病就是自找苦吃。自找苦吃的不只是他自己,也包(bao)括他的家人。电影《杨善洲》里面,他的爱人有(you)一句话:咱们的杨书记不是咱们家的书记,是老百姓的书记。的确如此。女(nu)儿(er)想要一个城市(shi)户口,杨善洲没有(you)答应。后来,女(nu)儿(er)在给他的一封信中写道:你这样做(zuo),我们都理解,但作为你的孩子(zi)后代,我们也不容易。读了这封信,杨善洲一宿没睡。这是真实发生(sheng)的事情。
今天(tian),杨善洲的女(nu)儿(er)女(nu)婿们仍(reng)是普通(tong)的农民、工人、乡村教师。他们默(mo)默(mo)做(zuo)事,没有(you)人沾杨善洲的光。
我还演过外交官。在《万里归途》中,我演的外交官无(wu)论如何都要把同胞(bao)带回祖国,这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因为,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作为普通(tong)人,我们的世界观、人生(sheng)观、价值观体现在生(sheng)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mo)化地影响着(zhe)我们的家人、我们的身(shen)边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家一起作贡献,我们的国家更好(hao)了,民族富强(qiang)了,小家的日子(zi)会越来越好(hao)。
每个人的小家,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家书里的家风(feng)(文思)
张 丁
1975年冬,在湖北云梦西郊睡虎地4号秦墓的考(kao)古工地上,惊现两枚木牍。考(kao)古人员发现:与此地出(chu)土的大量记载秦代法律(lu)事务的竹简不同,这两枚写满文字(zi)的木牍竟然是两封书信,是名叫黑夫(fu)和惊的两兄弟写给哥哥衷的家书。家书从数百公里外的淮阳送到他们的家乡云梦,哥哥收(shou)到并被陪葬在墓中。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zui)早的家书实物(wu),距今已经2000多年。木牍正反面用(yong)秦隶书写的527个文字(zi),展现了一个亲情浓郁的大家庭的画面:黑夫(fu)和惊正在前线随军征战,他们给在家乡的哥哥写信,希望家里送些钱(qian)和夏天(tian)的衣服(fu)过来,以解燃眉之急。信中最(zui)多的就是问(wen)候(hou)之语,问(wen)候(hou)母亲、问(wen)候(hou)大哥、问(wen)候(hou)姑姑、问(wen)候(hou)姐姐、问(wen)候(hou)妻子(zi)、问(wen)候(hou)邻居……其中所表达的母子(zi)情、兄弟情、夫(fu)妻情、邻里情等思亲念家之情与今人无(wu)异,真挚浓烈(lie),虽经历2000余(yu)年岁月磨洗,仍(reng)鲜活如初,令人动容。
家书是家人之间(jian)沟通(tong)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守护亲情的纽带、行使家教和传承家风(feng)的载体。秦汉以来,承黑夫(fu)、惊家书之余(yu)温,中国家书文化历经简牍、绢(juan)帛(bo)、纸张等不同载体的变迁,绵延不绝,蔚为大观。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写给儿(er)子(zi)司马康的家书《训俭示康》,广泛(fan)传诵。家书长达1000余(yu)字(zi),阐述了俭朴持家的道理。司马光强(qiang)调,“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su)为美”。他劝诫儿(er)子(zi)不仅自己要牢记俭素(su)家风(feng),而且“当以训汝子(zi)孙,使知前辈(bei)之风(feng)俗云”。在司马光的教导(dao)下,司马康在事业上也很成功,20岁中进士。司马光修(xiu)《资治(zhi)通(tong)鉴》时,司马康为其检阅文字(zi),后历任山南东道节(jie)度判官公事、秘书省正字(zi)、校书郎、修(xiu)神宗实录检讨官等。
晚清《曾(ceng)国藩家书》的核心内(nei)容是教导(dao)子(zi)弟如何做(zuo)人做(zuo)事,如何传承家风(feng)。咸(xian)丰六年(公元1856年)九月廿九日夜,曾(ceng)国藩给年仅8岁的次子(zi)曾(ceng)纪鸿写信,告(gao)诫他:“余(yu)服(fu)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su)家风(feng),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fan)俭难。尔年尚幼,切(qie)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曾(ceng)纪鸿谨(jin)遵父教,勤俭好(hao)学,成为有(you)名的数学家。坚守寒素(su)家风(feng),是曾(ceng)国藩家教成功的原(yuan)因之一。在曾(ceng)国藩家教思想的影响下,其子(zi)孙后代能人辈(bei)出(chu)。
近代文化巨擘梁启超写给子(zi)女(nu)的家书中,几乎(hu)看不到古人那种家训式(shi)的教导(dao)之语,随处(chu)可见的是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娓娓道来的讲述。他希望孩子(zi)们成为融合中国传统道德(de)和西方道德(de)的“新(xin)民”,既注重内(nei)心修(xiu)养、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de),又崇尚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在梁启超的教育(yu)理念熏陶下,他的9个子(zi)女(nu)都学有(you)所成,有(you)3位当选院士。
老一辈(bei)革命家滕代远,家教严格,家风(feng)清廉,从不让孩子(zi)们以干部子(zi)弟自居,更不许搞特殊化。1968年3月2日,他给在酒泉当兵的儿(er)子(zi)滕久耕写信说:“要好(hao)好(hao)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夜间(jian)演习,紧急集合,长途行军……养成战斗作风(feng)。”滕代远的几个孩子(zi)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滕久耕更是被评为“雷锋(feng)式(shi)的好(hao)干部”。
今年97岁的谢慕兰老人是武汉的一名退休干部,多年来喜欢读古代名人家书,也喜欢给家人写信。1999年,她(ta)的4个女(nu)儿(er)整理编印了母亲珍藏的近2000封家书,做(zuo)成了一套装帧精美、3卷5本、170余(yu)万字(zi)的《慕兰家书》,作为生(sheng)日礼物(wu)送给母亲。谢慕兰老人是幸福的,她(ta)付出(chu)了爱也得到了回报——夫(fu)妻恩爱,女(nu)儿(er)成才,孝敬父母,家庭和睦。2021年,她(ta)的家庭荣获“全国最(zui)美家庭”称号。2022年,再获“全国五好(hao)家庭”称号。
从2000多年前的普通(tong)士兵到古代文人士大夫(fu),从近代学者到老一辈(bei)革命家,再到普通(tong)人,家书承载了以“家”为核心的多重功能。不论何时何地、何种身(shen)份,家书从来不是单一的通(tong)信工具和教育(yu)文本,而是一部综合性的家庭文化百科全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wu)馆的负责人,笔者专职从事家书收(shou)集与研究20年,认为家书的时代价值突出(chu)体现在家庭文化的建设中。家书既有(you)传信达情的使命,也有(you)家庭教育(yu)的职能,更具深(shen)度交流沟通(tong)的优势,同时又是家国情怀的载体。
鸿雁(yan)传家讯,尺素(su)寄深(shen)情。博览古今家书,穿行于(yu)家庭家教家风(feng)的文化长廊中,沐(mu)浴(yu)在血(xue)脉相连、相亲相爱的纯洁亲情里,感受尊老爱幼、母慈(ci)子(zi)孝、兄友弟恭、夫(fu)妻恩爱等中华传统美德(de),我们的内(nei)心会受到洗礼。网络时代,如何把家书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kao)的课(ke)题。
时间(jian)里的深(shen)情
刘明明
回想起去年10月在河(he)北阜平马兰村举办的第五届马兰儿(er)童音乐(le)会的点点滴滴,我的内(nei)心依然激动。音乐(le)会上,我和马兰小乐(le)队一起演唱(chang)了姥爷邓拓的两首诗改编而成的歌曲《心盟》和《题马兰烈(lie)士墓》。站在浪漫(man)梦幻的月亮舞台上,音乐(le)响起的那一刻,面对黑沉沉的山谷,内(nei)心空(kong)灵安静(jing),又庄严肃穆(mu)。灯光闪烁,琴(qin)声悠扬,我仿佛感受到妈妈深(shen)情的注视(shi)。
2022年3月21日,妈妈邓小岚在马兰村月亮舞台工地晕倒,猝然离世。近三年来,我在整理母亲物(wu)品的过程中受到很大冲击。妈妈的衣服(fu)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件,她(ta)十几年、二十几年没有(you)添置什么衣服(fu)。她(ta)在留下来的照片中,都穿着(zhe)家常眼熟的衣服(fu)。这让我既感到亲切(qie)又深(shen)受教育(yu),我不禁自问(wen):今天(tian)我们拥有(you)的物(wu)质常常超过实际需要,但我们从中得到精神的快(kuai)乐(le)了吗?我开始“断(duan)舍离”,时时提醒自己:你真的需要吗?
妈妈一直酷爱音乐(le),没有(you)音乐(le),她(ta)就觉得不得劲儿(er)。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还在山东泰(tai)安,我在虎山水(shui)库旁边的一所小学读书。妈妈来接送我,她(ta)看到学校没有(you)音乐(le)课(ke),就去找校长,提出(chu)给孩子(zi)们上音乐(le)课(ke)。后来我们家搬(ban)到药厂(chang),妈妈又开始教药厂(chang)女(nu)工和她(ta)们的孩子(zi)拉手风(feng)琴(qin),还组成手风(feng)琴(qin)小乐(le)队。
爸爸妈妈都爱音乐(le)、爱玩儿(er)。冬天(tian),爸爸带我们到山上捡来干树枝和绿(lu)色(se)的松针叶,妈妈装饰上发亮的彩灯和小玩意儿(er),我们高高兴兴与“树”合影。爸爸弹(dan)起吉他,妈妈拉小提琴(qin),我和弟弟自由地唱(chang)歌、跳舞,其乐(le)融融。妈妈说,很像她(ta)小时候(hou)我姥爷姥姥家的音乐(le)会。
妈妈的“快(kuai)乐(le)音乐(le)”教育(yu)从家里延伸到社会,随着(zhe)她(ta)的生(sheng)命足迹持续不断(duan)。她(ta)到马兰教孩子(zi)们音乐(le),开始我们觉得她(ta)就是一个“玩”的心态,妈妈也说玩得挺开心。玩着(zhe)玩着(zhe),她(ta)就认真起来,“动静(jing)”越来越大。从教孩子(zi)们唱(chang)歌到领着(zhe)孩子(zi)们到各地开演唱(chang)会、办音乐(le)节(jie)、建月亮舞台,再到把孩子(zi)们送上冬奥舞台,一个个浪漫(man)梦想让她(ta)停不下来。越来越多的孩子(zi)享受到音乐(le)的快(kuai)乐(le),她(ta)也获得了无(wu)限的精神愉悦(yue)。
妈妈还对我和弟弟实行“玩耍教育(yu)”。小时候(hou),我家旁边是一块空(kong)地,很像鲁迅写的百草园。我和弟弟经常翻墙(qiang)进去,粘知了、玩“打仗”。妈妈不会制止我们爬树,相反会协助我们,教我们怎样抓扶怎样用(yong)力。有(you)一次来到“泰(tai)山仙人桥”——一道石缝之间(jian)卡了几块巨石,下面就是深(shen)深(shen)的山谷。人们不敢近前,大人更是拦着(zhe)孩子(zi)不许靠近。妈妈看我和弟弟跃跃欲试(shi),就为我们探路,鼓励和教我们如何过去。终于(yu),我们小心翼翼贴(tie)到了巨石跟前,还拍了照。那年我8岁。妈妈在相片下方写了一行字(zi):要勇敢才能照这张相。
上学时,妈妈从没要求我们考(kao)多少分、排多少名,只是让我们做(zuo)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考(kao)大学、读研、读博、工作,一路都是自己做(zuo)选择(ze)。每有(you)困惑(huo),妈妈总是给予支持,帮我厘(li)清思路。这是妈妈给我最(zui)珍贵的东西。现在我从事音乐(le)治(zhi)疗(liao)工作,帮助别人缓解身(shen)心痛苦,感受生(sheng)命的爱与尊严,内(nei)心很充盈(ying)。
妈妈总是温和的,一旦严厉起来,就是我真的犯错了。记得小时候(hou)有(you)一次,我遇到虎山小学的小伙伴,不自觉表现出(chu)几分城里“小公主”的骄(jiao)傲。妈妈马上严肃地对我说:“那是你的小伙伴,不可以这样傲慢待人。”就像小树上的一根(gen)刺,刚萌(meng)生(sheng)就被拔掉了。这件事牢牢记在我心里。家人之间(jian)平等、真诚地沟通(tong),不在心里留疙瘩、存误解,一直是我家的相处(chu)方式(shi)。有(you)时遇到复杂(za)的事情,妈妈会给我们写信,娓娓道来梳理清楚。这样的家风(feng),大概(gai)是从姥爷邓拓那儿(er)传下来的吧。
第一次知道姥爷邓拓,是学习了课(ke)文《事事关心》。记不清是老师还是妈妈告(gao)诉我,作者邓拓就是我的姥爷。“生(sheng)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这是姥爷的一句诗,意思是勤勉助人,追求澄明的心灵之光。很高兴我的名字(zi)与此有(you)关,后来我们把它作为家训印在了全家福合影上。
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我非(fei)常敬仰的革命老前辈(bei)。四位老人中,我只见过姥姥丁一岚。听(ting)妈妈讲,在那动荡年月里,居所搬(ban)来搬(ban)去,但姥姥撑起这份家的安宁,让她(ta)的孩子(zi)们安顿下来,也能听(ting)音乐(le)、画画、拉琴(qin)。妈妈性格单纯、善良,很多方面像姥姥。以前我和爸爸总觉得妈妈像森林中的“小白兔”,担心她(ta)遇到“大灰狼”。其实妈妈内(nei)心很强(qiang)大,面对困难,她(ta)从不抱怨,总是很有(you)韧劲儿(er)地直面问(wen)题。她(ta)以最(zui)大的善意信任他人、温暖(nuan)他人,走近她(ta)的人也会被唤起内(nei)心深(shen)处(chu)的善与美。我想这就是她(ta)留给我们最(zui)美好(hao)的精神财富。
黄土地种出(chu)书香(xiang)
刘俊来
我的家在渭北高原(yuan)腹地一个三面梯田(tian)围绕的塬上。这个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艰难探索(suo)绝地求生(sheng),在枪林弹(dan)雨中体悟到读书的重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为知识经济大潮里的一朵浪花。
爷爷兄弟6人,爷爷是长子(zi)。父亲兄弟姐妹9人,父亲是长子(zi)长孙。爷爷生(sheng)在清朝末年,父亲在渭北高原(yuan)大饥荒后的1931年出(chu)生(sheng),8岁时跟着(zhe)爷爷成了小长工。新(xin)中国成立(li)后入伍,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复员回村当农民直至去世。我是兄弟姐妹中最(zui)小的、唯一的70后,在开启改革开放的1978年读小学一年级,一路苦读并接受了高等教育(yu)。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陕西农村,温饱问(wen)题严峻,全家人每日为柴火和吃饭忙碌。父母以超乎(hu)寻常的辛勤劳作和坚定信念供娃娃们念书,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子(zi)女(nu)身(shen)上。最(zui)多时,我们家有(you)4个学生(sheng),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从我记事起,父亲一直是这个八口之家的大家长,总是比别人更早出(chu)工更晚下工,在炎炎烈(lie)日的中午依然要去地里找活干。他反反复复讲了许多次,早早就刻在我的脑子(zi)里:娃娃们一定要念书,要多念书,有(you)了知识有(you)了文化才能改变命运。父亲年幼时没机会上学,一直是农民,但他放下农具拿起笔和纸就会写信,能准确表达想法。后来我查阅了父亲在军队上的档案,他入伍后参加识字(zi)班,集中突击学习,掌握了1000多个简化汉字(zi)的读写,还被评为学习标(biao)兵。母亲一辈(bei)子(zi)不识字(zi),但她(ta)能记得各种面值的钱(qian),会算加减法,所以她(ta)一直管着(zhe)家里的钱(qian)。当时不少人难以理解,饭都吃不上还要供娃们念书,我也是后来慢慢体会出(chu)父母的用(yong)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背馍上学”是黄土高原(yuan)上农村孩子(zi)上学的时代特征。村里只有(you)小学一到四年级,五年级和初中3年要去乡上的学校读。星期天(tian)下午,我瘦小的身(shen)躯背着(zhe)装满了白馍和父母殷(yin)切(qie)希望的布袋子(zi),坚定地走向学校和知识的海洋。从家到学校的路,弯弯曲曲延绵在高低(di)不平的丘陵地带上,时粗时细时深(shen)时浅,两头各三四里,中间(jian)翻一道沟。每次背着(zhe)馍从沟里爬上去,我就能放松下来,有(you)时背诵几句路遥小说《人生(sheng)》里的文字(zi),一次又一次下定决心要走出(chu)贫穷、走向远方。多年之后,我与妻子(zi)因爱书结缘,儿(er)子(zi)出(chu)生(sheng)后,我们和岳父母生(sheng)活在一起,成了五口之家。像父辈(bei)用(yong)尽一切(qie)力量托举我们一样,我们用(yong)尽心力去培养儿(er)子(zi)对书的热爱。岳父母用(yong)他们勤俭持家的智慧和付出(chu)保障了我们有(you)充裕的时间(jian)读自己喜欢的书。我的阅读广而博,尤喜新(xin)知;妻子(zi)读书细而深(shen),对传统经典很有(you)心得;儿(er)子(zi)读书非(fei)常专注且速度飞快(kuai),从开始的好(hao)玩逗乐(le)扩展到兴趣广泛(fan)。
我们家的书香(xiang)是从黄土地里长出(chu)来的,平凡中蕴含了几代人一如既往的持续奋斗。父母生(sheng)于(yu)上世纪30年代初,岳父母生(sheng)于(yu)40年代,他们有(you)读书的潜质和愿望,却错过了最(zui)好(hao)的读书年龄。我和妻子(zi)生(sheng)在70年代初,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yu)和良好(hao)的高等教育(yu),我们家有(you)一个名为“旭耕堂”的书斋,我们把最(zui)多的时间(jian)花在读书上。儿(er)子(zi)千(qian)禧年在北京出(chu)生(sheng),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和我们一起在书海里遨游,对书的感情很深(shen),上学后是品学兼优的好(hao)学生(sheng),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在读博士生(sheng)。2021年,我们的家当选“全国最(zui)美家庭”。
我犹记得,在1992年暑假的晨曦中,只要听(ting)到父亲在窑洞(dong)外窗下轻轻的咳嗽声,我就会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抹把脸就扛(kang)着(zhe)锄头跟在父亲身(shen)后去地里干活。父亲说:娃啊,一定要好(hao)好(hao)念书。2017年11月,在写给儿(er)子(zi)成人礼的信中,我又这样勉励儿(er)子(zi),一定要勤勉用(yong)功,在祖国最(zui)需要的地方贡献你的智慧,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