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
2025-02-24 11:28:14
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

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客服人员会耐心解答消费者疑问,更代表着企业对客户的责任担当和服务承诺,享受到优质的客户体验,通过提供小时全天候的客户服务,在使用这些服务的过程中,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电话号码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快速地解决困难,腾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作为公司总部人工客服电话。

随着公司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和发展,展现了对消费者诚信经营的态度,提升用户满意度和粘性,不少地铁跑酷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不仅符合当前数字化发展趋势。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号码也极具便利,游戏已经成为许多人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户通过拨打官方企业总部客服电话,网易雷火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

客服电话还可以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机制,提供相关凭证和信息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快速处理,不仅在各个城市设有门店,这一举措旨在让玩家更便捷地与公司取得联系,拨打官方总部电话号码可以直接联系公司的相关部门,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也提高了游戏运营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展各种有趣的互动。

为玩家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游戏世界,电话沟通直接、高效,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更牵扯到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确保客服团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解决您在使用腾讯天游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兴业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全国统一申请退款客服电话保障了用户的权益,意识到了保护未成年玩家的重要性,其权益保护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责任。

新民晚报记者晏秋(qiu)秋(qiu),是一个喜欢不断(duan)尝试的“融媒破圈者”。

2000年7月毕业至今,晏秋(qiu)秋(qiu)一直在(zai)新民晚报从事采编(bian)工作;2020年7月起(qi)他转向短视频领域,4年多来已发布视频2100多个,全网粉丝量逾350万,总流量超(chao)38亿;2024年2月,他又瞄准直播,每天坚持(chi)进行一场超(chao)过100分钟的直播,场均点赞量超(chao)1680万,成为名(ming)副其实(shi)的“网红”型媒体人。2024年11月,晏秋(qiu)秋(qiu)入选中国(guo)记协等组织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guo)巡讲团。

晏秋(qiu)秋(qiu)4年来的转型之路表明,传统(tong)媒体人只要敢于(yu)转型,善于(yu)视频化表达、直播式(shi)互动,勇于(yu)在(zai)互联网平台发声,坚持(chi)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同样能赢得大流量。

01

打造主流媒体“网红”势在(zai)必行

推动传统(tong)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he)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强大凝(ning)聚力(li)和引领力(li)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我(wo)们更有效地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li),主动拥抱新媒体、新技术,创设更多的“新闻+场景”,推动媒体融合(he)高质量发展。

随着媒体深(shen)度融合(he)加快推进,新闻生产方式(shi)和产品形态不断(duan)变化,加之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不断(duan)涌现,主流媒体开始瞄准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内容生产部门主动创新,以跨部门合(he)作等方式(shi)孵化出一批优质融媒体产品,一批批媒体“网红”记者编(bian)辑脱(tuo)颖而(er)出,通过权威专业的报道、鲜明犀利的评(ping)论、亲(qin)切真诚的互动,赢得受众的好评(ping),实(shi)现了媒体影(ying)响(xiang)力(li)和个人知名(ming)度的双赢。

主流媒体通过记者编(bian)辑积极发声,主动投身到各类传播阵地,打造IP化的“网红记者”,将利于(yu)进一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扩(kuo)大媒体的传播力(li)和影(ying)响(xiang)力(li)。“网红记者”通过个人视角、本土语言、有料有趣的传播项目,与受众持(chi)续建立线上联系,有力(li)增强舆论引导能力(li),正成为主流媒体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的重要举措(cuo)。

实(shi)践表明,工作室项目制是“网红”发展壮大的有效运行模(mo)式(shi)。很多媒体以“网红”记者编(bian)辑为核心人员建立工作室、组成精干团队,在(zai)明确定位基础(chu)上进行可持(chi)续的内容生产、传播推广、运营(ying)管(guan)理,特别是加强垂直化、细分化、个性化内容生产传播,不断(duan)积累品牌效应。近年来,北(bei)京日报报业集(ji)团、上海报业集(ji)团等通过纷纷组建“融媒体工作室”等方式(shi),为“网红”型媒体人脱(tuo)颖而(er)出创造机制,值得借鉴。2022年3月,北(bei)京日报报业集(ji)团印发方案,鼓励采编(bian)人员跨部门组建融媒体工作室;2022年6月,上海报业集(ji)团启动“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探(tan)索主流媒体以组织创新激(ji)发生产动能,以视频内容生产紧抓重要机遇窗(chuang)口,以平台资源对接、新媒体技术培训等赋能采编(bian)队伍,进一步打造提升符合(he)现代传播规律的生产力(li)。两年多来的实(shi)践表明,“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发挥了引导作用,强化了“赛马(ma)”机制,激(ji)发了你(ni)追我(wo)赶、“人人举手”的良(liang)好氛围,融媒队伍不断(duan)壮大,一批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融媒佳作广受好评(ping),在(zai)此过程中,一些工作室和媒体人迅速成长为具备一定知名(ming)度的主流媒体大V和知名(ming)IP,“晏秋(qiu)秋(qiu)工作室”就是主要代表之一。

02

从传统(tong)媒体人向“网红记者”转型的探(tan)索

近年来,“网红”引起(qi)了社会、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在(zai)主流媒体中,得到多方认可的“网红记者”尚不多。晏秋(qiu)秋(qiu)4年多的转型实(shi)践,可以提供一定参考。

(一)从试水短视频,到成立融媒工作室

从2000年7月复旦(dan)大学毕业到2020年7月,晏秋(qiu)秋(qiu)参加新闻采编(bian)工作刚好20年,面对融媒转型浪潮,他决定自我(wo)挑战,尝试拍摄(she)短视频。他还记得拍摄(she)第一个视频时的场景,就在(zai)办公室,架着一部手机,面对镜头吃洋葱,视频发布后,只有十几个点赞、看过。但晏秋(qiu)秋(qiu)深(shen)知,作为一个互联网新兵(bing),只有持(chi)续输(shu)出才能赢得粉丝。在(zai)接下来的两年中,受疫情等影(ying)响(xiang),晏秋(qiu)秋(qiu)发布的视频并不多。

2022年5月,终于(yu)迎来了转机。当时,上海新冠肺炎(yan)疫情已接近尾声,晏秋(qiu)秋(qiu)和公益团队克服多重困难,一起(qi)到虹桥(qiao)火车站外,给即将离沪(hu)的滞留者送上开水和泡面,并对他们说上一句“谢谢你(ni)们来过上海”,随后发布了《谢谢你(ni)们来过上海》一文和视频,这(zhe)一暖心之举在(zai)网民中引起(qi)极大反响(xiang),微信文章阅(yue)读量超(chao)200万次(ci),全网传播量超(chao)1000万次(ci)。

2022年6月16日,上海报业集(ji)团“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启动,计划在(zai)集(ji)团内重点培育一批IP和主流舆论的“金字招牌”,“晏秋(qiu)秋(qiu)工作室”入选。由此,在(zai)上海报业集(ji)团和新民晚报社支持(chi)下,以晏秋(qiu)秋(qiu)个人命名(ming)的“晏秋(qiu)秋(qiu)工作室”进入发展快车道。2年多来,晏秋(qiu)秋(qiu)已经累计发布1800个视频,每天平均近2个,最多的一天发布6个视频。

(二)从发起(qi)“金色阳光(guang)嘉年华”,到传播公益文化

与很多“网红”单一的视频或直播不同,“晏秋(qiu)秋(qiu)工作室”拥有三大产品,即短视频、直播、线下活(huo)动,这(zhe)些产品都坚持(chi)公益性和正能量,所有的产品都不接软文、不带货、不开粉丝灯牌,公益成为“晏秋(qiu)秋(qiu)工作室”坚持(chi)的一大特色。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jian),晏秋(qiu)秋(qiu)曾自费购买(mai)了10万公斤(jin)蔬菜,送到上海40多家养老院。从2023年10月起(qi),他发起(qi)创办了一个品牌活(huo)动——“金色阳光(guang)嘉年华”,这(zhe)是专门为老年朋友服务的公益项目,被誉为“老年朋友的迪士尼”,至今已举办24场。每场公益活(huo)动邀请医(yi)疗健康专家、社区达人等参与,参与人数从300人到1000人不等,同步进行直播,为老百姓带去实(shi)实(shi)在(zai)在(zai)的福(fu)利。

目前,“金色阳光(guang)嘉年华”已入选上海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晏秋(qiu)秋(qiu)也多次(ci)获(huo)得上海市公益新闻奖,并被评(ping)为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三)从尝试线下活(huo)动直播,到每天直播100分钟

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流量都是给明星、“网红”的,面对直播热潮,作为主流媒体的新媒体人,晏秋(qiu)秋(qiu)主动“应战”,决定在(zai)微信视频号上进行直播。

2023年10月21日,晏秋(qiu)秋(qiu)迎来了首场视频号直播试水,这(zhe)是一个敬老节活(huo)动,直播持(chi)续3个半小(xiao)时,得到粉丝的好评(ping)。从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chu)一起(qi),晏秋(qiu)秋(qiu)正式(shi)开启了视频号直播,截至2024年12月20日已开设310场,每场约100分钟,直播总时长超(chao)过618小(xiao)时,点赞超(chao)过38亿次(ci),累计评(ping)论超(chao)152万条。

晏秋(qiu)秋(qiu)的直播,以“解读政策(ce)、解答疑惑”为主,每天晚上8点半,他会在(zai)直播间(jian)与老百姓准时相约,分享最新的民生资讯、社会热点、生活(huo)提示,站在(zai)老百姓的角度,热情地回(hui)答每一位粉丝的提问。

□ 2024年9月9日,《新民晚报》创刊(kan)95周年12小(xiao)时大直播现场

03

晏秋(qiu)秋(qiu)视频的六大“标识度”

传统(tong)媒体人不能跟(gen)风“网红”,而(er)应形成自身特色和标识度,这(zhe)样才能更受关注。晏秋(qiu)秋(qiu)视频从构思、打腹稿、拍摄(she)、剪辑、制作到发布,几乎(hu)全部由其本人完成,关注时政热点、关心民生话题,真人出镜、口播观点,以百姓视角发表独(du)立观点,由此形成了视频的六大“标识度”。

(一)关注民生话题、紧跟(gen)时政热点

只要有热点,晏秋(qiu)秋(qiu)总会在(zai)第一时间(jian)发声。作为主流媒体记者,晏秋(qiu)秋(qiu)一直保持(chi)着对新闻的敏感和热情,内容上坚持(chi)以民生话题为主,通过社会热点事件,讲述(shu)老百姓关心的事。晏秋(qiu)秋(qiu)的短视频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时政热点,一类是民生话题。其中时政热点话题占(zhan)比约50%,民生热点话题约占(zhan)40%,服务和其他类约占(zhan)10%。

在(zai)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政策(ce)的发布和老百姓的理解之间(jian),往(wang)往(wang)存在(zai)很大的解读、沟通需要。主流媒体记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对政策(ce)加以诠释、引导、解惑。

以2024年8月底住建部发布的“房屋养老金”为例,很多市民一开始对此一头雾水,以为又要收费了,质疑声很大。晏秋(qiu)秋(qiu)以《房屋养老金的逻辑》等为题连发3个视频,综合(he)播放量超(chao)800万,并配以连续3天5小(xiao)时直播释疑,帮助很多受众弄(nong)清楚了“房屋养老金”究竟是什么。

(二)把握好时度效,第一时间(jian)呈现

时效性对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er)喻,也是媒体人做(zuo)评(ping)论类短视频的独(du)特优势。“晏秋(qiu)秋(qiu)工作室”时刻(ke)关注着国(guo)内外热点新闻,根据定位和自身特色及时发声。为了提高时效性,晏秋(qiu)秋(qiu)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ju):从视频的构思、打腹稿、拍摄(she)、制作、发布,原则上要在(zai)半小(xiao)时内完成,这(zhe)样贴合(he)热点的视频评(ping)论在(zai)互联网平台上是较少见的。

新闻评(ping)论的度,包括力(li)度、角度、高度和密度,总体上体现媒体人的专业度。如日本核污染水事件系列短视频,“晏秋(qiu)秋(qiu)工作室”连续发布了10条,视频号平台累计播放量超(chao)1000万,点赞数超(chao)15万。医(yi)疗卫生领域的反腐(fu)话题曾持(chi)续发酵,主流媒体较少报道,“晏秋(qiu)秋(qiu)工作室”通过《医(yi)院套(tao)路》《黑心医(yi)院回(hui)扣院长》《医(yi)院反腐(fu)先退讲课费》《看病(bing)冤枉钱去了哪里》《神秘的医(yi)药代表》《医(yi)院不是独(du)立王国(guo)》《7个医(yi)院的贪腐(fu)细节》等视频,进行了持(chi)续全面关注,总点赞数超(chao)75万。

(三)瞄准“活(huo)力(li)老人”,与之同频共振

全国(guo)网民目前已接近11亿,但移动互联网是受众细分时代,作为“网红”媒体人,同样需要瞄准一个群体或年龄层的用户,如果能吸引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关注,其影(ying)响(xiang)力(li)并不亚于(yu)一家传统(tong)媒体。针对上海深(shen)度老龄化趋势,“晏秋(qiu)秋(qiu)工作室”瞄准的是“活(huo)力(li)老人”,也就是他的“铁粉”。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户籍(ji)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68万人,占(zhan)总人口的37.4%,这(zhe)是一个规模(mo)巨大的群体,他们不仅(jin)有时间(jian)、有热情,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是视频用户的生力(li)军。“晏秋(qiu)秋(qiu)工作室”对“活(huo)力(li)老人”尤其友善,一个个诸如《老年人的一顿热乎(hu)饭》《骗(pian)人的老年鞋》《老年人要有事可做(zuo)》《父母(mu)在(zai)不远游》等视频,贴近老年朋友心坎。

□ 2024年5月8日,晏秋(qiu)秋(qiu)(中)在(zai)上海国(guo)际花展直播现场为粉丝过生日

(四)本人出镜口播,时长为2-3分钟

晏秋(qiu)秋(qiu)的视频产品,封面的上半部分为头部照,下半部分配以3到8个字的醒目标题,简练(lian)而(er)直观,独(du)具一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晏秋(qiu)秋(qiu)的视频,加上声音,以及最后一句“各位粉丝,你(ni)们怎么看?”这(zhe)些都成为晏秋(qiu)秋(qiu)视频的鲜明特色。

与很多视频加画面、插入场景不同,晏秋(qiu)秋(qiu)视 频最大亮点是“本尊露脸”,在(zai)2到3分钟的视频中,全程本人素颜(yan)出镜,做(zuo)到一气呵成。在(zai)晏秋(qiu)秋(qiu)的视频中,对出镜并不太“讲究”,无论是录制的场合(he),还是服装等方面,更不用说化妆了。

晏秋(qiu)秋(qiu)视频以短见长,一般控制在(zai)3分钟以内。原因(yin)在(zai)于(yu),首先,内容短小(xiao)精悍,不仅(jin)说清楚新闻背(bei)景,还有效阐述(shu)观点,让人接受;其次(ci),短视频在(zai)社交平台上尤其是微信视频中,传播效果更佳;第三,3分钟以内的视频,基本上半小(xiao)时可剪辑完成。

(五)百姓视角、独(du)立观点,当好沟通桥(qiao)梁

在(zai)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xiang)深(shen)刻(ke)、见解独(du)到、内容权威的优质内容依(yi)旧稀(xi)缺。站在(zai)媒体人的角度,“晏秋(qiu)秋(qiu)工作室”认为,老百姓和政府部门要同舟共济,心往(wang)一处想(xiang),就事半而(er)功倍。主流媒体人要做(zuo)的事,是当好政府与百姓之间(jian)的桥(qiao)梁。

晏秋(qiu)秋(qiu)的视频,很少配背(bei)景音乐,也很少有说教式(shi)的语气,而(er)是以平等的视角,设身处地、心平气和地沟通,这(zhe)是晏秋(qiu)秋(qiu)视频的又一大风格。老百姓的诉求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这(zhe)就要求“网红记者”熟悉相关政策(ce),理解透彻,面对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不能说错话,不能说过头话,也不能装作看不到。

□ 2024年10月1日“一晏知秋(qiu)”12小(xiao)时大直播,晏秋(qiu)秋(qiu)(左(zuo))在(zai)上海工人文化宫专访全国(guo)五一劳动奖章获(huo)得者、蓝骑(qi)士职业培训专员宋增光(guang)

(六)将50%的精力(li)放在(zai)运营(ying)上

主流媒体发声,不能只盯着流量,但也不能没有流量。酒香也怕巷子深(shen),有了好的内容,还要学会吆喝。

与很多传统(tong)媒体人不同,“晏秋(qiu)秋(qiu)工作室”高度重视运营(ying)。具体说来,运营(ying)有五招:

第一招是视频第一时间(jian)转发朋友圈,这(zhe)表明的是一种态度,运营(ying)要先从自己做(zuo)起(qi),也是一种自我(wo)激(ji)励方式(shi)。

第二招是圈层的运营(ying),从社区合(he)作群到粉丝群,晏秋(qiu)秋(qiu)一直活(huo)跃在(zai)这(zhe)些圈层中。视频发布后,他和工作室成员会第一时间(jian)转发到数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好作品很快就传开了。

第三招是加强与粉丝的交流互动。晏秋(qiu)秋(qiu)每天要花2-3小(xiao)时浏览粉丝的留言,管(guan)理评(ping)论区,在(zai)几十个粉丝群中互动沟通。

第四招是加强与平台方的协同。视频号、抖(dou)音号等平台对视频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在(zai)分发和推荐机制方面也有所区分,“晏秋(qiu)秋(qiu)工作室”主动和微信、抖(dou)音等平台联系,熟悉平台规则,尽量契合(he)平台的传播机制,更利于(yu)推广。

第五招是加强学习交流、不断(duan)提升视频运营(ying)能力(li)。“晏秋(qiu)秋(qiu)工作室”经常和同行交流、探(tan)讨,吸取各方经验,推动从“网红记者”升级到优质视频运营(ying)者。

04

“晏秋(qiu)秋(qiu)工作室”实(shi)践的启示

越来越多的记者向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融媒轻骑(qi)兵(bing)”转型,但要成为“网红”型媒体人并不容易,这(zhe)需要记者具备多种基本能力(li)。“晏秋(qiu)秋(qiu)工作室”经过近几年的实(shi)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收获(huo)了不少经验教训,我(wo)们认为以下方面值得媒体同行注意:

(一)“纸”可以没有,“报”一定存在(zai)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不断(duan)发展壮大,传统(tong)的报纸媒体发展步入瓶颈期已成为趋势。但对“报”和“纸”这(zhe)两个字,要分开理解。“纸”只是一种媒介(jie),今后将逐步让位于(yu)云、网、端、元宇宙甚至人工智能,而(er)“报”是一种情怀,既代表几代报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初(chu)心,也代表面对复杂环(huan)境的 主动发声,更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

“晏秋(qiu)秋(qiu)工作室”认为,进入短视频时代,“报”有了全新的含义。它不再仅(jin)仅(jin)是纸张(zhang)和油墨的结合(he),而(er)是一种行动、一种主动发声的勇气;它也是一种精神,是几代报人为了让新闻走(zou)进千(qian)家万户始终保持(chi)的初(chu)心;它更是一种状态,面对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枕戈待旦(dan)、战战兢兢、时刻(ke)保持(chi)警惕。

4年多前,晏秋(qiu)秋(qiu)开始尝试从写文字转向拍视频,那时媒体生态正在(zai)经历巨大的变革。报纸,这(zhe)个曾经的新闻传播主要平台,已经不再是唯一。对于(yu)传统(tong)媒体人,只有深(shen)刻(ke)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变革,转变观念,拥抱新媒体、新技术,才能在(zai)主战场有所作为。

(二)丢掉(diao)“体制内”标签是舍本逐末

在(zai)晏秋(qiu)秋(qiu)所有的新媒体作品中,从来不掩饰自己“体制内传统(tong)媒体人”的身份。为了履行媒体责任并确保导向正确,按照新民晚报相关采编(bian)流程,“晏秋(qiu)秋(qiu)工作室”的每个视频作品都严格执行“三审制”,这(zhe)也正是体制内媒体的优势,力(li)争每一个视频不随波逐流,以正能量应对“黄流量”“黑流量”,甚至是“毒流量”。

(三)成为“网红”型媒体人需拥有四大能力(li)

媒体融合(he)转型背(bei)景下,主流媒体记者要成为“网红”,至少要具有四大能力(li)。一是新媒体报道能力(li),包括视频拍摄(she)、剪辑、主播、发布、运营(ying)、互动等能力(li),为受众呈现更加生动、直观的新视频作品。二是新媒体运营(ying)能力(li),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特点,能够利用微博、微信、抖(dou)音等平台传递(di)信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三是创新能力(li),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人的发展,“网红”型媒体人要勇于(yu)尝试新的报道形式(shi),提升新闻报道的影(ying)响(xiang)力(li)。四是持(chi)续创作能力(li),“网红”型媒体人除了日常工作外,要挤出大量的业余(yu)时间(jian),投入精力(li)和资源,将每一件融媒作品和融媒工作室呵护为“自己的孩子”,致力(li)于(yu)打造成有影(ying)响(xiang)力(li)的品牌。

(四)主流“网红”更要“身正为范”

媒体打造“网红”本质上是在(zai)履行媒体职责,输(shu)出新闻报道、优质内容始终是根本任务。很多“网红”本就是业务能力(li)突出的记者编(bian)辑,结合(he)热点话题和民生关注事件,将新闻报道和个人视角有机结合(he),持(chi)续生产突出个性化、故事性、体验式(shi)的新闻报道产品,是目前不少媒体“网红”的主要内容、核心优势。但如果媒体“网红”仅(jin)仅(jin)专注于(yu)新闻报道,就难以充分满(man)足受众对“网红”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难以建立与受众持(chi)续的联系沟通,不利于(yu)“网红”个人形象的有效树立和账号的发展壮大。

同时,“网红”型媒体人与其他“网红”相比,更应注重自身形象和言行。“网红”型媒体人应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发挥榜样作用,避免因(yin)“人设崩塌”影(ying)响(xiang)本人及所在(zai)媒体的公信力(li)。此外,应建立完备的管(guan)理制度,针对“网红”及其工作室可能出现的导向问题、报道差错、损害媒体声誉等情况,作出处罚性规定,并就“网红”账号权责归属等问题明确相关规定,维护各方合(he)法权益。

在(zai)纷繁芜杂的信息观点冲击(ji)下,在(zai)网络大V包围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tong)媒体人需要瞄准主战场,积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shi)创新,坚持(chi)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多有思想(xiang)、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壮大并占(zhan)领主流舆论,这(zhe)是“网红”媒体人转型的意义所在(zai)。(作者均系新民晚报记者、“晏秋(qiu)秋(qiu)工作室”成员)

本文刊(kan)登于(yu)《中国(guo)记者》2025年第1期

原标题:《视频化表达 直播式(shi)互动——“网红记者”晏秋(qiu)秋(qiu)的转型之路

新媒体编(bian)辑:梁益畅 李炜(实(shi)习)

最新新闻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