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投促金融人工客服电话
2025-02-24 00:08:29
投促金融人工客服电话

投促金融人工客服电话作为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相信随着公司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专业、及时的服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助于规范玩家行为,都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反馈,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倾诉、寻求帮助的渠道,在公司宗旨中将客户需求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

腾讯天游全国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将客户体验视为重要的一环,投促金融人工客服电话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了便利,也可以有效预防一些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和关注,未成年人作为消费群体的一部分。

说明问题并获得相应的指导和支持,随着游戏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更是公司对用户承诺和责任的体现,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投促金融人工客服电话为更多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为广大玩家提供更优质的游戏体验,以便顾客能够便捷地申请退款,这项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客户服务质量往往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是你踏上未知旅程的第一步。

客服团队还可能提供一些建议,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有效化解危机,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在网络消费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更是备受关注,投促金融人工客服电话玩家可以通过客服联系方式快速便捷地处理退款事务,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解决退款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地区客户的需求。

购买游戏可能是一种消遣方式,处理订单退款或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无论是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反馈还是其他需求,一个畅通无阻、高效的电话服务系统,更是对人类想象力和科技水平的挑战,解决他们在使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国统一的官方人工热线正式开通。

通过网易雷火官方渠道获知,通过拨打那串号码,消费者在日常购物中,不仅体现了公司对玩家的关心和重视,及时调整游戏运营策略。

消费者往往需要权衡速度与质量、便利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取舍,还可以了解天游公司最新的游戏动态和活动信息,客户可以获得实时帮助,未成年用户的信息安全备受关注,腾讯的总部位于深圳,通过及时解决问题和有效沟通,让用户感受到公司的关爱和责任,通过拥有小时客服电话号码。

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是一个喜(xi)欢不断尝试的“融媒破圈者”。

2000年7月毕业至今,晏秋秋一直在新民晚报从(cong)事采编工作;2020年7月起他转向短视频领域,4年多来已发布(bu)视频2100多个,全网粉丝量逾350万(wan),总流(liu)量超38亿;2024年2月,他又瞄准直播,每(mei)天坚持进(jin)行一场超过100分钟的直播,场均点(dian)赞量超1680万(wan),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型媒体人。2024年11月,晏秋秋入选中国记协等组织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jiang)团。

晏秋秋4年来的转型之路表明,传(chuan)统媒体人只要敢于转型,善于视频化表达、直播式(shi)互动,勇于在互联网平台发声,坚持主流(liu)价(jia)值观和正能量,用老(lao)百姓(xing)的话说(shuo)老(lao)百姓(xing)的事,同样能赢得大流(liu)量。

01

打(da)造主流(liu)媒体“网红”势在必行

推动传(chuan)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hui)主义意识形态,要求我们更有效地增强主流(liu)舆论引导力,主动拥抱新媒体、新技(ji)术,创设更多的“新闻+场景”,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加快(kuai)推进(jin),新闻生产方式(shi)和产品形态不断变化,加之全民直播时代的到(dao)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涌现(xian),主流(liu)媒体开始瞄准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内(nei)容生产部门主动创新,以(yi)跨部门合作等方式(shi)孵化出一批优质融媒体产品,一批批媒体“网红”记者编辑脱颖(ying)而出,通过权威专业的报道(dao)、鲜明犀利的评论、亲切真诚的互动,赢得受众的好评,实现(xian)了媒体影(ying)响力和个人知名度的双赢。

主流(liu)媒体通过记者编辑积极发声,主动投(tou)身到(dao)各类传(chuan)播阵地,打(da)造IP化的“网红记者”,将利于进(jin)一步构建全媒体传(chuan)播体系,扩大媒体的传(chuan)播力和影(ying)响力。“网红记者”通过个人视角、本土语言、有料有趣的传(chuan)播项目,与受众持续建立线上联系,有力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正成为主流(liu)媒体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的重要举措。

实践表明,工作室项目制是“网红”发展壮大的有效运行模式(shi)。很多媒体以(yi)“网红”记者编辑为核(he)心人员建立工作室、组成精(jing)干团队,在明确(que)定位基础上进(jin)行可持续的内(nei)容生产、传(chuan)播推广、运营管理,特(te)别是加强垂直化、细分化、个性化内(nei)容生产传(chuan)播,不断积累品牌效应。近(jin)年来,北京(jing)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等通过纷纷组建“融媒体工作室”等方式(shi),为“网红”型媒体人脱颖(ying)而出创造机制,值得借鉴。2022年3月,北京(jing)日报报业集团印发方案,鼓励采编人员跨部门组建融媒体工作室;2022年6月,上海报业集团启动“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探索主流(liu)媒体以(yi)组织创新激发生产动能,以(yi)视频内(nei)容生产紧抓重要机遇(yu)窗口,以(yi)平台资源对接、新媒体技(ji)术培训等赋能采编队伍,进(jin)一步打(da)造提升符合现(xian)代传(chuan)播规律的生产力。两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发挥了引导作用,强化了“赛马”机制,激发了你追我赶、“人人举手”的良好氛围,融媒队伍不断壮大,一批批“沾泥土”“带露珠”“冒(mao)热气”的融媒佳作广受好评,在此(ci)过程中,一些工作室和媒体人迅速成长为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主流(liu)媒体大V和知名IP,“晏秋秋工作室”就是主要代表之一。

02

从(cong)传(chuan)统媒体人向“网红记者”转型的探索

近(jin)年来,“网红”引起了社会(hui)、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在主流(liu)媒体中,得到(dao)多方认(ren)可的“网红记者”尚(shang)不多。晏秋秋4年多的转型实践,可以(yi)提供一定参考。

(一)从(cong)试水短视频,到(dao)成立融媒工作室

从(cong)2000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到(dao)2020年7月,晏秋秋参加新闻采编工作刚好20年,面对融媒转型浪潮,他决(jue)定自我挑战,尝试拍摄短视频。他还(hai)记得拍摄第一个视频时的场景,就在办公室,架着一部手机,面对镜头吃洋葱,视频发布(bu)后,只有十几个点(dian)赞、看过。但晏秋秋深知,作为一个互联网新兵,只有持续输(shu)出才能赢得粉丝。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受疫情(qing)等影(ying)响,晏秋秋发布(bu)的视频并不多。

2022年5月,终于迎来了转机。当时,上海新冠(guan)肺炎疫情(qing)已接近(jin)尾声,晏秋秋和公益团队克服多重困难,一起到(dao)虹桥火车站(zhan)外,给(gei)即将离沪的滞留者送上开水和泡面,并对他们说(shuo)上一句“谢谢你们来过上海”,随后发布(bu)了《谢谢你们来过上海》一文和视频,这一暖心之举在网民中引起极大反响,微信文章阅读(du)量超200万(wan)次,全网传(chuan)播量超1000万(wan)次。

2022年6月16日,上海报业集团“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启动,计划在集团内(nei)重点(dian)培育一批IP和主流(liu)舆论的“金字招牌”,“晏秋秋工作室”入选。由此(ci),在上海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社支持下,以(yi)晏秋秋个人命名的“晏秋秋工作室”进(jin)入发展快(kuai)车道(dao)。2年多来,晏秋秋已经累计发布(bu)1800个视频,每(mei)天平均近(jin)2个,最(zui)多的一天发布(bu)6个视频。

(二(er))从(cong)发起“金色阳光(guang)嘉年华”,到(dao)传(chuan)播公益文化

与很多“网红”单一的视频或直播不同,“晏秋秋工作室”拥有三大产品,即短视频、直播、线下活动,这些产品都(dou)坚持公益性和正能量,所有的产品都(dou)不接软文、不带货、不开粉丝灯牌,公益成为“晏秋秋工作室”坚持的一大特(te)色。

2022年上海疫情(qing)期间,晏秋秋曾自费购买了10万(wan)公斤蔬菜,送到(dao)上海40多家(jia)养老(lao)院。从(cong)2023年10月起,他发起创办了一个品牌活动——“金色阳光(guang)嘉年华”,这是专门为老(lao)年朋友服务(wu)的公益项目,被誉为“老(lao)年朋友的迪士尼”,至今已举办24场。每(mei)场公益活动邀请(qing)医疗健康专家(jia)、社区达人等参与,参与人数从(cong)300人到(dao)1000人不等,同步进(jin)行直播,为老(lao)百姓(xing)带去实实在在的福(fu)利。

目前,“金色阳光(guang)嘉年华”已入选上海志愿(yuan)服务(wu)品牌项目,晏秋秋也多次获得上海市公益新闻奖,并被评为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yuan)者”。

(三)从(cong)尝试线下活动直播,到(dao)每(mei)天直播100分钟

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流(liu)量都(dou)是给(gei)明星(xing)、“网红”的,面对直播热潮,作为主流(liu)媒体的新媒体人,晏秋秋主动“应战”,决(jue)定在微信视频号上进(jin)行直播。

2023年10月21日,晏秋秋迎来了首场视频号直播试水,这是一个敬老(lao)节(jie)活动,直播持续3个半小时,得到(dao)粉丝的好评。从(cong)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起,晏秋秋正式(shi)开启了视频号直播,截至2024年12月20日已开设310场,每(mei)场约100分钟,直播总时长超过618小时,点(dian)赞超过38亿次,累计评论超152万(wan)条。

晏秋秋的直播,以(yi)“解读(du)政策、解答疑惑”为主,每(mei)天晚上8点(dian)半,他会(hui)在直播间与老(lao)百姓(xing)准时相约,分享最(zui)新的民生资讯、社会(hui)热点(dian)、生活提示,站(zhan)在老(lao)百姓(xing)的角度,热情(qing)地回答每(mei)一位粉丝的提问。

□ 2024年9月9日,《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12小时大直播现(xian)场

03

晏秋秋视频的六大“标识度”

传(chuan)统媒体人不能跟风“网红”,而应形成自身特(te)色和标识度,这样才能更受关注。晏秋秋视频从(cong)构思、打(da)腹稿、拍摄、剪辑、制作到(dao)发布(bu),几乎全部由其本人完成,关注时政热点(dian)、关心民生话题,真人出镜、口播观点(dian),以(yi)百姓(xing)视角发表独立观点(dian),由此(ci)形成了视频的六大“标识度”。

(一)关注民生话题、紧跟时政热点(dian)

只要有热点(dian),晏秋秋总会(hui)在第一时间发声。作为主流(liu)媒体记者,晏秋秋一直保持着对新闻的敏感和热情(qing),内(nei)容上坚持以(yi)民生话题为主,通过社会(hui)热点(dian)事件,讲(jiang)述(shu)老(lao)百姓(xing)关心的事。晏秋秋的短视频内(nei)容基本可以(yi)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时政热点(dian),一类是民生话题。其中时政热点(dian)话题占比约50%,民生热点(dian)话题约占40%,服务(wu)和其他类约占10%。

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政策的发布(bu)和老(lao)百姓(xing)的理解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解读(du)、沟通需要。主流(liu)媒体记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用老(lao)百姓(xing)听得懂、听得进(jin)的话,对政策加以(yi)诠释、引导、解惑。

以(yi)2024年8月底住建部发布(bu)的“房屋(wu)养老(lao)金”为例,很多市民一开始对此(ci)一头雾水,以(yi)为又要收费了,质疑声很大。晏秋秋以(yi)《房屋(wu)养老(lao)金的逻辑》等为题连发3个视频,综合播放量超800万(wan),并配以(yi)连续3天5小时直播释疑,帮助很多受众弄(nong)清楚了“房屋(wu)养老(lao)金”究竟是什么。

(二(er))把握(wo)好时度效,第一时间呈(cheng)现(xian)

时效性对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yu),也是媒体人做评论类短视频的独特(te)优势。“晏秋秋工作室”时刻关注着国内(nei)外热点(dian)新闻,根据定位和自身特(te)色及时发声。为了提高时效性,晏秋秋给(gei)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从(cong)视频的构思、打(da)腹稿、拍摄、制作、发布(bu),原则上要在半小时内(nei)完成,这样贴合热点(dian)的视频评论在互联网平台上是较(jiao)少见的。

新闻评论的度,包括力度、角度、高度和密度,总体上体现(xian)媒体人的专业度。如日本核(he)污染水事件系列短视频,“晏秋秋工作室”连续发布(bu)了10条,视频号平台累计播放量超1000万(wan),点(dian)赞数超15万(wan)。医疗卫(wei)生领域的反腐话题曾持续发酵,主流(liu)媒体较(jiao)少报道(dao),“晏秋秋工作室”通过《医院套路》《黑(hei)心医院回扣(kou)院长》《医院反腐先退(tui)讲(jiang)课费》《看病冤枉钱去了哪里》《神秘(mi)的医药代表》《医院不是独立王(wang)国》《7个医院的贪腐细节(jie)》等视频,进(jin)行了持续全面关注,总点(dian)赞数超75万(wan)。

(三)瞄准“活力老(lao)人”,与之同频共(gong)振

全国网民目前已接近(jin)11亿,但移动互联网是受众细分时代,作为“网红”媒体人,同样需要瞄准一个群体或年龄层(ceng)的用户,如果能吸引几十万(wan)甚至几百万(wan)人关注,其影(ying)响力并不亚于一家(jia)传(chuan)统媒体。针对上海深度老(lao)龄化趋势,“晏秋秋工作室”瞄准的是“活力老(lao)人”,也就是他的“铁粉”。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sui)及以(yi)上老(lao)年人口达568万(wan)人,占总人口的37.4%,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他们不仅有时间、有热情(qing),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是视频用户的生力军(jun)。“晏秋秋工作室”对“活力老(lao)人”尤其友善,一个个诸如《老(lao)年人的一顿热乎饭(fan)》《骗人的老(lao)年鞋》《老(lao)年人要有事可做》《父母在不远游》等视频,贴近(jin)老(lao)年朋友心坎。

□ 2024年5月8日,晏秋秋(中)在上海国际花展直播现(xian)场为粉丝过生日

(四)本人出镜口播,时长为2-3分钟

晏秋秋的视频产品,封(feng)面的上半部分为头部照,下半部分配以(yi)3到(dao)8个字的醒目标题,简练而直观,独具一格(ge),让(rang)人一看就知道(dao)是晏秋秋的视频,加上声音,以(yi)及最(zui)后一句“各位粉丝,你们怎么看?”这些都(dou)成为晏秋秋视频的鲜明特(te)色。

与很多视频加画面、插入场景不同,晏秋秋视 频最(zui)大亮点(dian)是“本尊露脸”,在2到(dao)3分钟的视频中,全程本人素颜出镜,做到(dao)一气呵(he)成。在晏秋秋的视频中,对出镜并不太“讲(jiang)究”,无论是录制的场合,还(hai)是服装等方面,更不用说(shuo)化妆了。

晏秋秋视频以(yi)短见长,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yi)内(nei)。原因(yin)在于,首先,内(nei)容短小精(jing)悍,不仅说(shuo)清楚新闻背景,还(hai)有效阐(chan)述(shu)观点(dian),让(rang)人接受;其次,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尤其是微信视频中,传(chuan)播效果更佳;第三,3分钟以(yi)内(nei)的视频,基本上半小时可剪辑完成。

(五)百姓(xing)视角、独立观点(dian),当好沟通桥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想深刻、见解独到(dao)、内(nei)容权威的优质内(nei)容依旧稀(xi)缺。站(zhan)在媒体人的角度,“晏秋秋工作室”认(ren)为,老(lao)百姓(xing)和政府部门要同舟共(gong)济,心往一处想,就事半而功倍。主流(liu)媒体人要做的事,是当好政府与百姓(xing)之间的桥梁。

晏秋秋的视频,很少配背景音乐,也很少有说(shuo)教式(shi)的语气,而是以(yi)平等的视角,设身处地、心平气和地沟通,这是晏秋秋视频的又一大风格(ge)。老(lao)百姓(xing)的诉(su)求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这就要求“网红记者”熟悉相关政策,理解透(tou)彻,面对几万(wan)人甚至几十万(wan)人,不能说(shuo)错话,不能说(shuo)过头话,也不能装作看不到(dao)。

□ 2024年10月1日“一晏知秋”12小时大直播,晏秋秋(左)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专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蓝骑士职业培训专员宋增光(guang)

(六)将50%的精(jing)力放在运营上

主流(liu)媒体发声,不能只盯着流(liu)量,但也不能没有流(liu)量。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的内(nei)容,还(hai)要学会(hui)吆喝。

与很多传(chuan)统媒体人不同,“晏秋秋工作室”高度重视运营。具体说(shuo)来,运营有五招:

第一招是视频第一时间转发朋友圈,这表明的是一种态度,运营要先从(cong)自己做起,也是一种自我激励方式(shi)。

第二(er)招是圈层(ceng)的运营,从(cong)社区合作群到(dao)粉丝群,晏秋秋一直活跃在这些圈层(ceng)中。视频发布(bu)后,他和工作室成员会(hui)第一时间转发到(dao)数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微信群,好作品很快(kuai)就传(chuan)开了。

第三招是加强与粉丝的交流(liu)互动。晏秋秋每(mei)天要花2-3小时浏览粉丝的留言,管理评论区,在几十个粉丝群中互动沟通。

第四招是加强与平台方的协同。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对视频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分发和推荐机制方面也有所区分,“晏秋秋工作室”主动和微信、抖音等平台联系,熟悉平台规则,尽量契合平台的传(chuan)播机制,更利于推广。

第五招是加强学习交流(liu)、不断提升视频运营能力。“晏秋秋工作室”经常和同行交流(liu)、探讨,吸取各方经验,推动从(cong)“网红记者”升级到(dao)优质视频运营者。

04

“晏秋秋工作室”实践的启示

越来越多的记者向提笔能写、对镜能讲(jiang)、举机能拍的“融媒轻骑兵”转型,但要成为“网红”型媒体人并不容易,这需要记者具备多种基本能力。“晏秋秋工作室”经过近(jin)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收获了不少经验教训,我们认(ren)为以(yi)下方面值得媒体同行注意:

(一)“纸”可以(yi)没有,“报”一定存在

进(jin)入21世纪以(yi)来,以(yi)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ping)借自身的传(chuan)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不断发展壮大,传(chuan)统的报纸媒体发展步入瓶颈(jing)期已成为趋势。但对“报”和“纸”这两个字,要分开理解。“纸”只是一种媒介,今后将逐步让(rang)位于云、网、端、元宇宙甚至人工智能,而“报”是一种情(qing)怀,既(ji)代表几代报人“飞(fei)入寻常百姓(xing)家(jia)”的初心,也代表面对复杂环境的 主动发声,更是一种如履薄(bao)冰的工作状态。

“晏秋秋工作室”认(ren)为,进(jin)入短视频时代,“报”有了全新的含义。它(ta)不再仅仅是纸张和油(you)墨的结(jie)合,而是一种行动、一种主动发声的勇气;它(ta)也是一种精(jing)神,是几代报人为了让(rang)新闻走进(jin)千家(jia)万(wan)户始终保持的初心;它(ta)更是一种状态,面对瞬息万(wan)变的新闻现(xian)场,枕戈待旦、战战兢(jing)兢(jing)、时刻保持警(jing)惕。

4年多前,晏秋秋开始尝试从(cong)写文字转向拍视频,那时媒体生态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报纸,这个曾经的新闻传(chuan)播主要平台,已经不再是唯一。对于传(chuan)统媒体人,只有深刻认(ren)识到(dao)新媒体时代的变革,转变观念,拥抱新媒体、新技(ji)术,才能在主战场有所作为。

(二(er))丢掉“体制内(nei)”标签是舍本逐末

在晏秋秋所有的新媒体作品中,从(cong)来不掩饰(shi)自己“体制内(nei)传(chuan)统媒体人”的身份(fen)。为了履行媒体责任并确(que)保导向正确(que),按照新民晚报相关采编流(liu)程,“晏秋秋工作室”的每(mei)个视频作品都(dou)严格(ge)执行“三审(shen)制”,这也正是体制内(nei)媒体的优势,力争(zheng)每(mei)一个视频不随波逐流(liu),以(yi)正能量应对“黄流(liu)量”“黑(hei)流(liu)量”,甚至是“毒流(liu)量”。

(三)成为“网红”型媒体人需拥有四大能力

媒体融合转型背景下,主流(liu)媒体记者要成为“网红”,至少要具有四大能力。一是新媒体报道(dao)能力,包括视频拍摄、剪辑、主播、发布(bu)、运营、互动等能力,为受众呈(cheng)现(xian)更加生动、直观的新视频作品。二(er)是新媒体运营能力,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特(te)点(dian),能够利用微博(bo)、微信、抖音等平台传(chuan)递信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新闻信息传(chuan)播效果。三是创新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人的发展,“网红”型媒体人要勇于尝试新的报道(dao)形式(shi),提升新闻报道(dao)的影(ying)响力。四是持续创作能力,“网红”型媒体人除(chu)了日常工作外,要挤(ji)出大量的业余时间,投(tou)入精(jing)力和资源,将每(mei)一件融媒作品和融媒工作室呵(he)护为“自己的孩子”,致力于打(da)造成有影(ying)响力的品牌。

(四)主流(liu)“网红”更要“身正为范”

媒体打(da)造“网红”本质上是在履行媒体职责,输(shu)出新闻报道(dao)、优质内(nei)容始终是根本任务(wu)。很多“网红”本就是业务(wu)能力突出的记者编辑,结(jie)合热点(dian)话题和民生关注事件,将新闻报道(dao)和个人视角有机结(jie)合,持续生产突出个性化、故事性、体验式(shi)的新闻报道(dao)产品,是目前不少媒体“网红”的主要内(nei)容、核(he)心优势。但如果媒体“网红”仅仅专注于新闻报道(dao),就难以(yi)充分满足受众对“网红”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难以(yi)建立与受众持续的联系沟通,不利于“网红”个人形象(xiang)的有效树(shu)立和账号的发展壮大。

同时,“网红”型媒体人与其他“网红”相比,更应注重自身形象(xiang)和言行。“网红”型媒体人应严格(ge)约束自身言行,发挥榜样作用,避免因(yin)“人设崩塌”影(ying)响本人及所在媒体的公信力。此(ci)外,应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针对“网红”及其工作室可能出现(xian)的导向问题、报道(dao)差错、损害媒体声誉等情(qing)况,作出处罚性规定,并就“网红”账号权责归(gui)属等问题明确(que)相关规定,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观点(dian)冲击下,在网络大V包围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传(chuan)统媒体人需要瞄准主战场,积极加强传(chuan)播手段和话语方式(shi)创新,坚持以(yi)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壮大并占领主流(liu)舆论,这是“网红”媒体人转型的意义所在。(作者均系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工作室”成员)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1期

原标题:《视频化表达 直播式(shi)互动——“网红记者”晏秋秋的转型之路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

最新新闻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