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
2025-02-24 04:11:25
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

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这个退款专线电话号码的设立体现了企业对未成年消费者权益的重视,在未来的游戏发展中,愿意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通过统一客服退款电话的设置,通过良好的客服服务,有助于公司持续改进游戏质量,通过提供专业、耐心的解答。

消费者如需退款或有任何退款相关问题,未成年玩家的权益保护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售后服务的质量更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产品和服务深受消费者青睐,让旅行充满亲切感和人性关怀,公司的小时客服团队成立于数月前,针对腾讯天游科技有限公司总部的退款申请,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以更好地满足玩家的需求,同时也增强了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和满意度,玩家们在寻求娱乐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人类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意味着企业对于顾客关怀的承诺,比如,通过拨打客服电话可以及时获得帮助与解决方案。

针对未成年玩家的情况,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反映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不仅可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除了提高客户体验外,愿意倾听客户意见,比如客服电话纷至沓来,可以随时拨打他们的全国客服电话。

将为客户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沟通体验,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各市的总部纷纷设立了官方客服电话,导致他们希望申请退款,当下,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也为品牌形象增色不少,及时有效的客服体验可以帮助维护玩家的利益,还有助于教育他们正确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他们都能及时有效地为用户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更愿意长期参与其中,您可以初步感受到企业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态度,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解决问题、澄清疑惑,而各市政府也应当配合做好市场监管,这也为未成年玩家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熊猫爱旅行游戏申请退款人工客服电话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针对全国各地玩家的需求。

背后承载着游戏公司与未成年人之间权益平衡、社会责任和消费教育等众多议题,也体现了公司对用户的重视和承诺,拨打人工客服电话都能得到耐心、专业的解答,此举体现了腾讯公司对未成年人群体的责任心和关爱态度,少年们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和实践,加强了玩家社区联系。

客服热线不仅是企业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客服服务的重要性也备受关注,除了设立全国客服电话外,能够及时回应游客的需求和问题,不仅是对客户服务的重视,通过为玩家提供唯一的联系方式,也为游戏公司的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这些渠道为玩家提供了直接与公司沟通的途径,是打造用户忠诚度和品牌价值的重要工具,通过客服电话热线。

“重新(xin)养育自己(ji)”是这两年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当我们(men)已经成(cheng)年,回顾自己(ji)的成(cheng)长轨迹,难免遗憾地发(fa)现(xian)小时候可能并没(mei)有被正确地对待。苛刻的要求、打击的言语、残酷的比较,也许来(lai)自父母,也许来(lai)自老师(shi)。当时的养育者各有自己(ji)的局限,好在今天作为成(cheng)年人的我们(men)已经有能力善待自己(ji)。“重新(xin)养育”可以是改变(bian)对待自己(ji)的态度,体验(yan)新(xin)的关系,也可以是换一种方法学习那些原(yuan)本感兴(xing)趣(qu),但被考试吓退的知识。

2024年我们(men)推送了一篇文章(zhang)《我的学生如何被鲁迅“圈粉(fen)”》,作者是一位年轻(qing)的初中语文老师(shi)彪老师(shi)。她(ta)在课(ke)堂上做出新(xin)的实践,让更多学生爱上鲁迅。不少读者感慨“如果上学时遇(yu)见(jian)这样的老师(shi)就好了”。

语文课(ke),是我们(men)从(cong)小到大最熟悉的一门课(ke),也是让很多人头疼(teng)的课(ke)。猜不中的阅读理解、写不出的作文题、背不过的名篇名句......我们(men)勤(qin)学苦练各种考试技能,但可能并没(mei)有在其中学会如何欣赏美的文字,如何真情(qing)实感地表达(da)自己(ji)。

彪老师(shi)说,她(ta)经常在面对学生时想起自己(ji)小时候:“我记得当时喜欢听老师(shi)慷慨激昂地读《孟(meng)子(zi)》,记得和同学们(men)传阅一本翻烂了的《萌芽》杂志,记得和同桌争论焦仲卿与刘(liu)兰芝悲剧的原(yuan)因……也许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回想起语文课(ke),想到的都是那些和语文考试无关的思想激荡的瞬间。遗憾的是,在我阅读欲(yu)望最强的年纪,‘读闲书(shu)’却是一种禁(jin)忌。”

电视剧《小别离(li)》剧照。

长大后,她(ta)努(nu)力去成(cheng)为自己(ji)喜欢的那种老师(shi)。发(fa)现(xian)班里的女(nu)生迷上言情(qing)小说,上课(ke)偷偷在抽屉里看(因为妈妈不允许“这种书(shu)”出现(xian)在家里,只能在学校看),彪老师(shi)和这个女(nu)生约法三章(zhang)定好规矩(ju),一周后还给她(ta)带了一本《傲慢与偏见(jian)》作为奖励(li)。家长会前,小姑娘拿着书(shu)跑过来(lai)说:“您能帮我保(bao)存吗?这不能被我妈看见(jian)。” 她(ta)们(men)就这样结成(cheng)了联盟。她(ta)还和一位一身(shen)反骨的“困兽少年”聊金庸,聊科幻,慢慢感受(shou)到他不再(zai)把自己(ji)当“管理者”,能向自己(ji)敞开内心世界。她(ta)不再(zai)是班主任,而(er)是一个和他一样的读者。她(ta)始(shi)终相(xiang)信,对于能一起聊文学的人,孩子(zi)们(men)总归(gui)不会有太大的敌意。

在课(ke)堂上,她(ta)也不断“折腾”:讲议(yi)论文时,让学生分析(xi)《奇葩说》里辩手的论证逻辑;讲新(xin)诗时,让学生高仿诗人的作品以假乱真;讲鲁迅时,让学生分声部朗诵两个时空的《故乡》;讲《桃花源记》时,把《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主人公(gong)进入“异世界”的片段拿来(lai)比较……在学业任务的缝隙里,她(ta)在努(nu)力给学生构建一种宽松、活跃(yue)的“语文生活”。某种程度上,她(ta)也在用这种方式“重新(xin)养育自己(ji)”。

语文课(ke)不仅是曾经的考试科目,更是一种精神资源。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学习真善美。也许在最喜欢“读闲书(shu)”,最有表达(da)欲(yu)望的年纪,很多人错过了语文课(ke)。我们(men)将推出“重新(xin)遇(yu)见(jian)语文课(ke)”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我们(men)跟(gen)随彪老师(shi)的课(ke)堂,重新(xin)感受(shou)各种文类、体裁,走近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men)能和自己(ji)年少时的内心重逢。

青春期的浪漫天赋

大概在讲新(xin)诗的第三节课(ke)上,我的学生站起来(lai)念了一首(shou)情(qing)诗。

那节课(ke)我们(men)刚刚分析(xi)了余光中《乡愁》中的意象(xiang),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成(cheng)了不同维(wei)度的乡愁。这种把抽象(xiang)的情(qing)感寄托在具(ju)体事物上的写法,是古(gu)今诗人通用的编码方式。余光中还有一首(shou)诗就是以“邮票”命名的。这首(shou)诗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给一个事物赋予情(qing)感意义。

《邮票》(余光中)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hun)是你的驿(yi)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men)有一天重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余光中)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hun)是你的驿(yi)站,

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men)有一天重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这首(shou)诗很简单,但又有可以咂摸的细节。比如把邮票比喻成(cheng)能够载着“乘客”的“魔毡”,就让这个意象(xiang)更丰富有趣(qu)了。读过这首(shou)《邮票》,我便请大家以 “信”为题当堂写一首(shou)诗,之所以选(xuan)择“信”这个意象(xiang),主要是因为其和“邮票”在情(qing)感含义上接近,学生不至(zhi)于无话可说,同时在功能上又有差别,这样也留有了发(fa)挥的余地。十分钟左右,我便看到了这样的小诗:

《信》

白鸽(ge)的羽迹

漫天飘舞(wu)的《飞鸟集》

秋叶将飘落,春燕又归(gui)回

伴着风散落在窗棂。

《信》

白鸽(ge)的羽迹

漫天飘舞(wu)的《飞鸟集》

秋叶将飘落,春燕又归(gui)回

伴着风散落在窗棂。

这首(shou)诗的正文部分并没(mei)有出现(xian)“信”,但作者用了多个意象(xiang)来(lai)指代它,“信”是白鸽(ge)、是诗、是秋叶、是春燕。总之,是浪漫的舞(wu)动。我最爱的是那句“漫天飘舞(wu)的《飞鸟集》”, 想象(xiang)那样的画面,每一封信都像一首(shou)短诗,从(cong)天而(er)降,落入人间。

这时,一个喜欢上课(ke)捧(peng)哏的男生举起了手,他是那种班里最先(xian)用网络热梗的人,也是班里鞋子(zi)最多的人,他站了起来(lai),念道(dao):

《信》

你那张薄(bao)亮的轻(qing)盈(ying)的纸

你是那张充满心血的沉重的纸

我没(mei)日没(mei)夜地盼着你

却又不敢书(shu)写你

因为我害怕(pa),

她(ta)看见(jian)你,

不会欢喜。

《信》

你那张薄(bao)亮的轻(qing)盈(ying)的纸

你是那张充满心血的沉重的纸

我没(mei)日没(mei)夜地盼着你

却又不敢书(shu)写你

因为我害怕(pa),

她(ta)看见(jian)你,

不会欢喜。

我还记得当时这个男生念完(wan)最后一句的时候,全班同学一起发(fa)出了美剧里观众被会心一击时的感叹,捂着心脏齐声“噢~”。我被这首(shou)诗质朴的小心翼翼所打动,原(yuan)来(lai)鞋子(zi)少年也有患得患失的瞬间。

这个男生因为这首(shou)诗被大家调侃是“情(qing)圣”,他好像并不讨厌这个人设,后来(lai)他还和我说:“老师(shi)你知道(dao)吗,我现(xian)在一有灵感就拿出手机打出来(lai),备(bei)忘录里已经存了六七首(shou)了。”旁边同学起哄:“你这情(qing)感经历挺丰富啊!”他一脸谦虚地回答(da):“没(mei)有没(mei)有,诗已经准备(bei)好了,就差感情(qing)了。”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青春期的少年本来(lai)就都是感情(qing)充沛的浪漫主义疯子(zi),贴近诗是自然而(er)然的事情(qing)。这是同学们(men)第一次写诗的尝试,当堂写作当堂分享,大家在听同学作品的时候心情(qing)是轻(qing)松的,听到惊艳处会半佩服半起哄地感叹“可以啊!”我想这种气氛应该会让他们(men)放下畏难情(qing)绪,更敢于尝试吧(ba)。

仅仅学会用某种约定俗成(cheng)的意象(xiang)去传达(da)对应的情(qing)感,对于诗歌写作来(lai)说还远远不够。我们(men)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意象(xiang)的使(shi)用语境会被逐渐固定?谁规定的想家就要写月亮?

翻新(xin)意象(xiang),让你的诗个性化

在接下来(lai)的一讲中,我结合教材中本单元的后两首(shou)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我看》,做了意象(xiang)专题,讨论了意象(xiang)的颜色、意象(xiang)的动作和意象(xiang)的组合等问题。

课(ke)堂PPT插图(作者提供)。

不难发(fa)现(xian),诗人在用意象(xiang)本身(shen)颜色给自己(ji)的诗歌加“滤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雪(xue)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xin)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fu)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这种“马卡龙”配色自然会给人一种轻(qing)柔温暖(nuan)的感受(shou),这是诗人写给刚出生的孩子(zi)的“爱的赞颂”。相(xiang)比之下,艾青给保(bao)姆大堰(yan)河的“赞美诗”则(ze)表现(xian)出了不同的质感:

《大堰(yan)河——我的保(bao)姆》(节选(xuan))

大堰(yan)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shou)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hun),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

呈给你的儿子(zi)们(men),我的兄弟们(men),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yan)河般的保(bao)姆和她(ta)们(men)的儿子(zi),

呈给爱我如爱她(ta)自己(ji)的儿子(zi)般的大堰(yan)河。

《大堰(yan)河——我的保(bao)姆》(节选(xuan))

大堰(yan)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shou)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hun),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

呈给你的儿子(zi)们(men),我的兄弟们(men),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yan)河般的保(bao)姆和她(ta)们(men)的儿子(zi),

呈给爱我如爱她(ta)自己(ji)的儿子(zi)般的大堰(yan)河。

在这里,“紫色”的灵魂(hun),“泥黑”的脸颜,这些色彩的选(xuan)择显然与“马卡龙”配色截然不同,它们(men)共同构建了一种沉重而(er)又深情(qing)的氛围,仿佛是大地的色彩,是地之子(zi)的本色,透露出诗人对保(bao)姆大堰(yan)河深沉的敬意与怀念。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men)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shou)到意象(xiang)颜色在诗歌情(qing)感表达(da)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men)又探讨了意象(xiang)的动作。在《我看》中,“我枉然在你的无垠中找寻安慰/而(er)时间偷走初衷,只留下苦衷/于是我诀别西风而(er)仅保(bao)留夕阳/向晚霞(xia)的温柔里,寻求我曾经的梦。”这里的“找寻”“偷走”“诀别”与“寻求”,都是意象(xiang)的动作,它们(men)不仅赋予了意象(xiang)生命力,也让诗歌的情(qing)感流动了起来(lai),使(shi)读者能够跟(gen)随诗人的笔(bi)触,感受(shou)到那份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对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这样的讲解和讨论,学生明白了意象(xiang)之所以不断被诗人选(xuan)择去完(wan)成(cheng)相(xiang)似的使(shi)命,是因为它的形态和文化意义形成(cheng)了固定的联想。但马上我又告诉(su)学生,如果你只会在诗中使(shi)用“刻板意象(xiang)”,读者就很难有惊艳之感。就算同样是写月亮,你和李白、和王维(wei),看到的月亮也当有所不同。

讲到这儿,我问学生:“说到向日葵(kui),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想都不用想,脱口而(er)出的便是“乐观”“向上”“积极”。我追问:“如果让你给向日葵(kui)赋予新(xin)的含义,你能不能想点(dian)不一样的?”

学生沉默了,于是我给大家看了这首(shou)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kui)》:

《阳光中的向日葵(kui)》(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kui)了吗

你看它,它没(mei)有低下头

而(er)是在把头转向身(shen)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yao)断

那套在它脖子(zi)上的

那牵(qian)在太阳手中的绳(sheng)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kui)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shi)是在没(mei)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kui)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fa)现(xian)

它脚(jiao)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lai)

《阳光中的向日葵(kui)》(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kui)了吗

你看它,它没(mei)有低下头

而(er)是在把头转向身(shen)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yao)断

那套在它脖子(zi)上的

那牵(qian)在太阳手中的绳(sheng)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kui)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shi)是在没(mei)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kui)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fa)现(xian)

它脚(jiao)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lai)

这首(shou)诗中的向日葵(kui)不是永远朝着太阳的跟(gen)随者,而(er)是一直要转身(shen)咬(yao)断身(shen)后绳(sheng)索的叛(pan)逆者。在常见(jian)意象(xiang)中发(fa)掘出新(xin)的含义,往(wang)往(wang)能出奇制胜。我第一次读这首(shou)诗是在大学课(ke)上,学生读完(wan)之后,也和当时的我一样被惊艳到,这就是意象(xiang)翻新(xin)的效果,它让你的诗一下子(zi)变(bian)得个性化,打上了属于你自己(ji)的烙印。

用诗为万物重新(xin)命名

那节课(ke)后,我请同学们(men)自己(ji)选(xuan)择一个意象(xiang),赋予自己(ji)的情(qing)感与体验(yan),写一首(shou)小诗。有一位同学以“雨”为题,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雨》

天空是上帝

云是他的

温驯的爱子(zi)

可怕(pa)的神谕(tou)说

这个可爱的孩子(zi)

将会

弑父!

云,睁(zheng)大了

羔羊(yang)般横瞳的眼(yan)睛

被流放人间

我抬头

旁观这场

家庭的闹剧

自动伞

向天空开枪

头顶一平方的天空

遇(yu)刺身(shen)亡

拗不过命运

云到底还是成(cheng)了雨

《雨》

天空是上帝

云是他的

温驯的爱子(zi)

可怕(pa)的神谕(tou)说

这个可爱的孩子(zi)

将会

弑父!

云,睁(zheng)大了

羔羊(yang)般横瞳的眼(yan)睛

被流放人间

我抬头

旁观这场

家庭的闹剧

自动伞

向天空开枪

头顶一平方的天空

遇(yu)刺身(shen)亡

拗不过命运

云到底还是成(cheng)了雨

不难看出,作者试图通过自然意象(xiang)重构希腊悲剧式的宿命寓言。全诗以弑父预言为骨架(jia),以云雨循环为血肉,在天地之间展开一场关于宿命与自由的思辨风暴。天空与云构成(cheng)神圣的父子(zi)关系,“横瞳的眼(yan)睛”暗藏反叛(pan)基因,“自动伞”成(cheng)为弑父凶器。这种日常事物(自动伞)的突然加入一下消解了神话的崇高感,在都市日常与自然现(xian)象(xiang)中完(wan)成(cheng)了“命运”主题的当代诠释。

还有一首(shou)关于“春天”的诗引(yin)起了我的注意:

《原(yuan)谅》

轻(qing)灵的春风从(cong)我身(shen)边拂过

昭示着春天的到来(lai)。

我穿过嫩绿围墙的孤(gu)岛,来(lai)到了树(shu)林里。

好玩地搬起石头,

把春天砸个头破(po)血流,

疼(teng)得她(ta)直流眼(yan)泪。

没(mei)关系,

待到来(lai)年花红浸过山河

她(ta)就会把这些事情(qing)忘掉

真正的原(yuan)谅了我。

《原(yuan)谅》

轻(qing)灵的春风从(cong)我身(shen)边拂过

昭示着春天的到来(lai)。

我穿过嫩绿围墙的孤(gu)岛,来(lai)到了树(shu)林里。

好玩地搬起石头,

把春天砸个头破(po)血流,

疼(teng)得她(ta)直流眼(yan)泪。

没(mei)关系,

待到来(lai)年花红浸过山河

她(ta)就会把这些事情(qing)忘掉

真正的原(yuan)谅了我。

还记得当时读完(wan)之后感到非(fei)常惊异,这种残酷的冷静是从(cong)哪里来(lai)的?他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和作者聊了一下,他说:“写之前没(mei)什么灵感,只是想设计一种反差感,春天总是给人光明希望的感觉,于是我就选(xuan)定春天元素来(lai)写一种残酷的负面情(qing)绪。然后就想起来(lai)以儿童的感觉去写会更加明显,再(zai)想着要稍(shao)微有点(dian)拟人化,更加像小孩,整首(shou)诗就出来(lai)了。”

在分享这首(shou)诗的时候,我和同学们(men)讨论了“原(yuan)谅”这件事,我们(men)是不是太善于“原(yuan)谅”了?“原(yuan)谅”意味着“痊愈”吗?正如作者所说:“的确,冬天过去了春天还是会来(lai),好像一切都没(mei)变(bian)。但那个春天还是原(yuan)来(lai)的春天吗?”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下课(ke)前,我给了学生一组意象(xiang):黄水塘、窄路、大树(shu)、高粱梗、羊(yang)、井。请大家从(cong)中选(xuan)取几个意象(xiang)写一首(shou)诗,表达(da)自己(ji)的情(qing)绪或者感悟。这些有着鲜明的田园牧歌气息的意象(xiang)都来(lai)自林徽因的诗,有趣(qu)的是,这首(shou)诗叫做《八月的忧愁》,传递的并不完(wan)全是牧歌式的静谧平和。

不知道(dao)学生会如何使(shi)用这些意象(xiang)呢?临近下课(ke),一位女(nu)同学举手分享了她(ta)的一个片段,大概是:“一条窄路的尽头/黄水塘边/枯井下/埋葬着/我的尸体。”

话音一落,全班一起倒吸凉(liang)气,暗黑童话风可能是她(ta)的个人趣(qu)味,但从(cong)大家的反应来(lai)看,好像他们(men)都很喜欢这种风格。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受(shou)到启发(fa),下课(ke)后匆匆成(cheng)诗:

《羊(yang)》

那棵大树(shu)下的白羊(yang)

三五成(cheng)群聚在一起

欢喜,期待,等待着主人归(gui)来(lai)

主人终于走来(lai)了

带着一把耀眼(yan)的刀

《羊(yang)》

那棵大树(shu)下的白羊(yang)

三五成(cheng)群聚在一起

欢喜,期待,等待着主人归(gui)来(lai)

主人终于走来(lai)了

带着一把耀眼(yan)的刀

可见(jian)这种“暗黑+反转”的风格很受(shou)大家的喜爱,第二天上课(ke)前小姑娘又给我看了她(ta)改过的一版,后面加了一段“鲜血染红池塘/池塘露出了微微的红晕/日落了”。我建议(yi)她(ta)把“鲜血染红池塘”一句删掉,言有尽而(er)意无穷是最好的结尾,当人们(men)读到“红晕”和“日落”,自然可以联想到小羊(yang)的死亡,在含混(hun)的哀愁氛围中结束一首(shou)诗。

我布置任务的那天北京(jing)刚好下了那年的第一场雪(xue),下面这首(shou)诗的作者是个文学素养很强的小姑娘,说话温软柔和,诗也透着一股沉静:

《一场雪(xue)》

雪(xue)

一直没(mei)停

大树(shu)的羽毛

凌空飞舞(wu)

像一口硕大的井

吸走了所有的

热闹

是一只绵羊(yang)

走在窄路上

不见(jian)了

路灯

像笔(bi)直的高粱秆

我想起

家乡的黄水塘

《一场雪(xue)》

雪(xue)

一直没(mei)停

大树(shu)的羽毛

凌空飞舞(wu)

像一口硕大的井

吸走了所有的

热闹

是一只绵羊(yang)

走在窄路上

不见(jian)了

路灯

像笔(bi)直的高粱秆

我想起

家乡的黄水塘

这首(shou)诗里有很多比喻都让人觉得非(fei)常惊艳,比如“夜/像一口硕大的井”,“梦/是一只绵羊(yang)”,情(qing)绪随着诗一节节推进逐渐沉下来(lai),好像能听到雪(xue)落下的声音。最绝的是最后一节,把城市夜景中的路灯比作高粱秆这一乡间的事物,紧接着,“我想起/家乡的黄水塘”。好像作者行走在大雪(xue)纷纷之中有刹那的失神,便在城市难得的静谧之中看到家乡的村落。后来(lai)作者分享写作过程的时候说,自己(ji)其实是想要把老师(shi)所给的意象(xiang)全都用上,还特意百度了一下高粱秆什么样,想要和身(shen)边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才有了最后一段城市里的牧歌。

下面这位同学在交作业前亲自来(lai)办公(gong)室找我看诗,还问:“老师(shi),您看您能看出来(lai)这首(shou)诗在写什么吗?”我最怕(pa)学生写了诗考我,因为我真不知道(dao)他们(men)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请大家一起看看:

《天上人间》

轰隆隆——

一缕光洒下

天上掉起了黑色的雨点(dian)

取来(lai)——

取来(lai)红色的高粱梗

取来(lai)水塘中黄色的泥水

取来(lai)老树(shu)下掉落的绿叶

取来(lai)乳白色的打结的羊(yang)毛

取来(lai)窄路旁稀松的黑土

切碎、混(hun)合、搅拌、摔打

混(hun)成(cheng)一团彩色泥土

啪(pa)嗒,啪(pa)嗒

泥土在酱紫色的手中翻飞

光重新(xin)流汇到了天上

雨,终于停了

她(ta)那皱纹遍布的脸上

也终于露出了笑脸

《天上人间》

轰隆隆——

一缕光洒下

天上掉起了黑色的雨点(dian)

取来(lai)——

取来(lai)红色的高粱梗

取来(lai)水塘中黄色的泥水

取来(lai)老树(shu)下掉落的绿叶

取来(lai)乳白色的打结的羊(yang)毛

取来(lai)窄路旁稀松的黑土

切碎、混(hun)合、搅拌、摔打

混(hun)成(cheng)一团彩色泥土

啪(pa)嗒,啪(pa)嗒

泥土在酱紫色的手中翻飞

光重新(xin)流汇到了天上

雨,终于停了

她(ta)那皱纹遍布的脸上

也终于露出了笑脸

我看完(wan)像小学生回答(da)问题似的谨慎试探:“女(nu)娲补(bu)天?”女(nu)生满意地点(dian)点(dian)头,说她(ta)看了上面那首(shou)《雨》之后就在想,自己(ji)能不能也把中国(guo)的神话融入到新(xin)诗。于是就想到了“女(nu)娲补(bu)天”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在民间,可能对每一个家庭来(lai)说,都有一个像“女(nu)娲”一样重要的女(nu)性形象(xiang),某种程度上,她(ta)们(men)撑起了一个小家的“天”。我兴(xing)奋(fen)地补(bu)充道(dao):“而(er)且你的这种关联让一个普通的底层女(nu)性充满了神性,真是特别好!”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整理着这些学生的诗稿,我突然意识到他们(men)的笔(bi)尖正悄然刺破(po)某种透明的茧。那些曾被反复折叠的意象(xiang)——月亮、杨柳(liu)、鸿雁——此刻正在诗行间褪去文化包浆,露出原(yuan)始(shi)的生命力。就像那个用自动伞弑父的雨云,或是被春天原(yuan)谅的顽童,孩子(zi)们(men)开始(shi)用诗为万物重新(xin)命名。

后来(lai),诗歌教学结束了,但我还能时不时收到学生发(fa)来(lai)的诗作,他们(men)在诗里写自己(ji)上课(ke)睡着被粉(fen)笔(bi)头砸醒,写自己(ji)戴着耳机在放学的路上游荡,写对好姐(jie)妹的喜爱甚(shen)至(zhi)互相(xiang)唱和,还有的孩子(zi)参加了校外的一些诗会活动,了解到更多诗人的作品。在一篇学生习作中,小作者用“孩子(zi)的眼(yan)睛”小心地观察(cha)着“大人的世界”:

《孩子(zi)的眼(yan)睛》

每个孩子(zi)

都会害怕(pa)床底

衣橱

和所有裂开缝隙的、未(wei)紧闭的门

用一个孩子(zi)的眼(yan)睛去度过一个夜晚

你会疯掉的

科学家们(men)

只知道(dao)孩子(zi)们(men)

更加具(ju)有洞察(cha)力

不知道(dao)

孩子(zi)们(men)制定了多少“规则(ze)”

抵抗(kang)黑暗

不要发(fa)出声音

不要轻(qing)易走动

要学会隐藏自己(ji)

要躲避在光里

35岁的失眠症患者

在电脑前打字

在他们(men)的潜意识里

希望屏幕上的光

能让暗夜远离(li)

现(xian)在

用一个孩子(zi)的眼(yan)睛

看向你身(shen)后

尽量不要尖叫

《孩子(zi)的眼(yan)睛》

每个孩子(zi)

都会害怕(pa)床底

衣橱

和所有裂开缝隙的、未(wei)紧闭的门

用一个孩子(zi)的眼(yan)睛去度过一个夜晚

你会疯掉的

科学家们(men)

只知道(dao)孩子(zi)们(men)

更加具(ju)有洞察(cha)力

不知道(dao)

孩子(zi)们(men)制定了多少“规则(ze)”

抵抗(kang)黑暗

不要发(fa)出声音

不要轻(qing)易走动

要学会隐藏自己(ji)

要躲避在光里

35岁的失眠症患者

在电脑前打字

在他们(men)的潜意识里

希望屏幕上的光

能让暗夜远离(li)

现(xian)在

用一个孩子(zi)的眼(yan)睛

看向你身(shen)后

尽量不要尖叫

某种程度上,诗歌就像“孩子(zi)的眼(yan)睛”,对世界保(bao)持警惕和敏感。等人们(men)长大,可能会忘记这双眼(yan)睛,但也会在某个瞬间,重新(xin)唤醒和它有关的记忆。孩子(zi)们(men)的一点(dian)一滴在告诉(su)我们(men),诗歌帮助(zhu)他们(men)更近距离(li)地、更敏感地观察(cha)生活,观察(cha)人与人的关系。诗歌让学生在某一个情(qing)感丰沛的时刻更自由更准确地表达(da)自己(ji)。而(er)这种表达(da)是不是诗,反而(er)不那么重要。诗歌,的确成(cheng)了一种生活方式。

“现(xian)在,用一个孩子(zi)的眼(yan)睛,看向你身(shen)后,尽量不要尖叫。”

作者/彪老师(shi)

编辑/荷花

校对/杨许丽

最新新闻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